北社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北社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北社 诗社 诗词
《北社集》正式发布中国北社诗社社友名录中国北社诗社章程新人入社申请参考
楼主: 三峡纤夫

[名联赏析] 每日一联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0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杭州西湖湖心亭联


  
    台榭漫芳圹,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
    烟霞笼别墅,莺歌蛙鼓,晴晴雨雨总宜人。

                                                                                  ——郑烨撰 题浙江杭州西湖湖心亭联

  【注释】①台榭:建筑在高土台上的敞屋,三面无门。《书·泰誓上》:“惟宫室台榭。”孔传:“土高曰台,有木曰榭。”这里指建筑在西湖中的水榭。②漫:水涨,水外溢,这里引申为满,弥漫的意思。③芳圹:圹,堤岸,堤防。芳圹是指长满树木花草的堤岸。④莲房:莲蓬。即莲实的外苞,以其分隔如房,故名莲房。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三二·秋兴之七》:“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⑤别墅:指住宅外另置的园林游息处及其建筑物。《晋书·谢安传》:“(安)方与玄(谢玄)围棋睹别墅。”⑥蛙鼓:这里作名词,指青蛙的叫声如打鼓一样叫个不停。⑦郑烨:明嘉靖间人。他除在湖心亭题了本联外,还题过一副对联:“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清风。”都是后人称颂的好楹联。⑧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初名“振鹭亭”,又称“清喜阁”。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明万历后才改名“湖心亭”。亭为楼式建筑,四面环水,登楼四望,不仅湖光荡漾,而且四面群山如屏风林立。亭的西面为西湖的南高峰和北高峰,景色十分壮观。游人登此楼观景,称为“湖心平眺”,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昔人有诗云:“百遍清游未拟还,孤亭好在水云间,停阑四面空明里,一面城头三面山。”今亭为1953年重建。

  【鉴赏】这是一副清雅秀逸的名胜风景对联。它把湖心亭这一弥漫在濛濛春雨中的名胜,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亭旁堤岸上的柳树在春风吹拂下,如波浪一样,起伏不断,和湖中的莲荷相辉映,雨后乍晴的西湖各种建筑物,在烟霞里显得格外清幽壮观。莺歌蛙鸣,奏出一曲动人的交响乐,组成一幅瑰丽的图画。这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它将西湖湖心亭的景观描绘得活灵活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使人陶醉,令人向往。

  这副对联的又一艺术特色是采用了汉字重叠出现的修辞技巧。上联“曲曲层层”,把湖心亭周围的亭台楼阁,绿柳莲房,描绘得维妙维肖;下联用“晴晴雨雨”,把雨天、晴天出现在西湖的二种不同景色刻画得栩栩如生,富有诗情画意。它比宋代苏东坡“水光潋潋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诗描述西湖的风景,更具体,更生动。同时,对联用“曲曲层层”与“晴晴雨雨”相对,既突出表现了主题,又明显地加强了对联的节奏感,令人读来,音韵和谐,情意盎然,妙趣横生。

  这副对联的第三个特点是文词清丽,对仗工整,平仄合律。联中用一个“漫”字对一个“笼”字,一个“皆”字对一个“总”字,对得恰到好处,有异曲同工之妙,起到了画龙点睛,统概全貌的作用。对联为湖光增色,使古迹生辉,令游客增添游兴,给人以美的感受的艺术效果,是名胜风景联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00: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昌滕王阁联


  
    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
    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李春园撰南昌滕王阁联

  【注释】(1)“我辈”句:孟浩然《与诸子登岘首(山)》诗:“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2)“目极”句:出自韩愈《新修滕王阁记》。 (3)“奇文”句:陶渊明《移居》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奇文,优秀或奇特的文章。此处指王勃那篇著名的骈文《滕王阁序》。 (4)“人在”句:由《滕王阁序》中“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脱化而来。 (5)李春园:清代学者。 (6)滕王阁:在南昌市沿江路赣江与抚河交汇处。唐永徽四年(653年),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都督洪州(治南昌)时营建。落成时,李元婴被封为滕王,故名。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重九日,洪州都督阎伯玙在此大宴宾客,王勃应邀,即席作《滕王阁序》,千古传诵。原阁规模宏大,有“西江第一楼”之称。一千三百多年来,屡毁屡建,不下二十八次。1926年,被北洋军阀邓如琢烧毁。1989年主阁重建竣工,并于当年重阳节向游人开放。

  【鉴赏】本联系一副集句联。集句,是对联的写作手法之一。古往今来,集句成联的范围甚广,如集诗句、词句、帖句、俗语、成语、格言等等。本联则分别集自两首诗和两篇散文。

  上联开头一句“我辈复登临”,妙在一个“复”字,它实际上是藏了一句“潜台词”,令人读后立即联想到无数前人登临滕王阁的情景以及他们所留下的大量墨迹题咏和种种掌故。因“复”字在此起着承古启今的作用,加之本联集句本来就是集自古人,故本联中每一句所述的其事其景,莫不既是古人之所为所见,又是今人(“我辈”)之所为所见。古今一线牵,“复”字是关键。

  上联第二句“目极湖山千里而外”,气势磅礴,蕴含丰富,是写登临九丈危阁,高瞻远瞩,视野广阔,将千里而外的山山水水尽收眼底,一览无余。此处系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阁高而天晴,心旷而神怡。此时此刻,作者自然而然会联想起当年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所描绘的万千气象。

  下联首句“奇文共欣赏”正表明了这层意思。“我辈”登临高阁之上,边饱览风光,边欣赏玩味王勃那篇气贯长虹、情景交融的千古杰作,兴致无穷。

  《滕王阁序》中佳句甚多,而最令联作者喜爱的想必是不朽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只是为了对仗的需要,联作者不得将此脍炙人口的佳句脱化为“人在水天一色之中”。而这一脱化,竟将所有的游人都“化”了进去:要在画中游,画面顿时活了。显然,新句比原句更添意境,略胜一筹,就连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和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流流”等著名诗句也因见景不见人而为之逊色。

  作为集句联,其特点就是用现成的语句,按对联的形式、格调编结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的意境,往往天衣无缝,浑然天成,甚至比自己遣词造句所创作的还好。本联无疑即是一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00: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昌滕王阁联


  隔岸眺仙踪,问楼头黄鹤,天际白云,可被大江留住?
  绕栏寻胜迹,看树外烟波,洲边芳草,都凭杰阁收来?

                                             ——佚名撰 题滕王阁联

  【注释】①眺:望,②仙踪:指仙人留下的遗迹。关于仙人的传说很多。如许逊得道成仙,今南昌市郊万寿宫供有其塑像。而南昌湾里区梅岭山南,又称西山处,据传古人洪崖在此修炼成仙,至今岩壁尚存“洪崖”二字。③黄鹤:一种体形大、头较小,颈、嘴及脚均长的大型候鸟。古代人常把“鹤”与隐士、仙人联系在一起。④胜迹:优美而颇有盛名的景色。⑤烟波:指阁前的赣江上弥漫着的水汽,形成水波渺茫、烟雾笼罩的江南特有的景色。⑥洲:赣江中的沙洲。⑦杰阁:高阁,指滕王阁。洪炎《逍遥阁》诗句:“杰阁隆楼倚翠微。”

  【鉴赏】此是一幅楼阁联,既描写了眼前之景,又令人张开想象的翅膀,飞越时空的界限,勾起了对古往今来许多仙踪胜迹的回忆,充满了怀古之情。上联叙述作者登阁时一连串的行为举止:“眺望”仙踪、“问”黄鹤白云,实际上是一种反诘:逝者如斯夫,时间就象江水一样不断流逝,哪里还能留得住啊!下联进一步写他作为游客吊古览胜:穿绕阁楼栏杆,寻觅优美而负有盛名的风景,古人遗留下的古迹,观看绿树垂杨外水波苍茫的赣江,欣赏江洲芳草野卉布撒下一片怡红快绿,似诗如画的锦绣风光顿时呈观在读者眼前。在中国的园林楼阁联中,多是状物抒情,此联也是一样。不过,此联采用了设问的方式,顿使上下联一扫呆板沉寂之感,显得生动活泼。读者随着作者设问的思路联想,自然扩大了视野,增加了游览兴趣,并从生动形象的描绘中愉悦心情,消愁解闷,乐而忘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6 00: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苏南京玄武湖联


    三百年方策犹存,剩凫渚鸥汀,时有云烟入图画;
    四十里昆明依旧,听菱歌渔唱,不须鼓角演楼船。

                                   ——薛时雨撰 江苏南京玄武湖联

  【注释】(1)三百年方策:明初在湖中洲上建黄册库,贮全国户籍赋税档案。 (2)凫:野鸭。 (3)四十里昆明:南朝宋孝武帝刘骏两次在玄武湖操练检阅水军楼船,并称为“昆明湖”。湖宽约四十里。 (4)鼓角:战鼓和号角。楼船:战船。 (5)薛时雨(1818-1885):字慰农,又字澍生,号桑根老人,安徽全椒人。清咸丰进士,做过嘉兴、嘉善知县和杭州知府。后主讲杭州崇文书院、江宁尊经书院和惜阴书院。著有《藤香馆诗删》等。 (6)玄武湖:在南京玄武门外,湖中有五个小洲,湖光山色皆美,是南京胜境。

  【鉴赏】这副对联是玄武湖湖神庙题联,是一副优秀的登临寄慨之作。对联首句用典介绍了与玄武湖有关的历史事件。三百年前,这里曾是明初的黄册库,贮藏了全国的户籍赋税档案。既写出了玄武湖悠久的历史,又抒发出文物尚在,人事全非的感慨。接着,用“剩”二句转入对玄武湖自然风景的描绘。远远望去,映入作者眼帘的是“渚”“汀”“凫”“鸥”。水中之洲,松竹挺拔,青翠葱珑,繁花点点,艳丽迷人。野鸭在水中纵情嬉戏,白鸥在空中自由飞翔。真是“渚”“汀”为“凫”“鸥”增色;“凫”“鸥”为“渚”“汀”添情。把玄武湖特有的风光一下子呈现在游人面前了。可是作者还嫌不足,他又采来时隐时现,浩浩渺渺的烟波云雾作点缀。把玄武湖装扮得如诗如画,美若仙境。让人产生江山如此娇美之感。

  尔后,作者以“四十里昆明依旧”,承上联,既指湖的面积为四十里,又喻玄武湖风光历来美丽,且暗合南朝宋孝武帝刘骏两次在玄武湖操练检阅水军楼船,并称之为“昆明湖”一事。这里用玄武湖旧景为今日新貌作映衬,给第二句绘景,第三句抒情作铺垫。“听”句,是指采菱人和打渔人的歌声此起彼伏。似乎只有声音,诉诸人的听觉,但仔细想来,里面含有人的活动,还有视觉效应。我们仿佛看见采菱人、打渔人的小船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往来穿梭。他们一边互唱互答,互逗互乐,一边干着活儿,忙忙碌碌,好不热闹。湖面上人的音容笑貌、景的勃勃生机都被刻划得栩栩如生。秀美如画的自然风景,配以诗趣盎然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一派安居乐业,恬然自得的升平景象。此时作者的情绪仿佛也受到菱歌渔唱的感染,一句“不须鼓角演楼船”表达出再也不愿听到战鼓擂、号角鸣,再也不想见到战船在湖面上横冲直撞情景的愿望。尾句与首句相照应,完成了对这一历史事件的介绍,反映了作者追求平静、安宁生活的理想,同时还隐蕴着作者深深的忧虑。

  全联既描绘了玄武湖烟云,又咏史抒怀,写得平稳含蓄、言已尽而意无穷。它寥寥数语便把玄武湖的史、景、事都“点”了出来。读着它,似呷了一口醇酒,象含了一颗橄榄,耐人品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7 00: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南投县日月潭玄光寺联


    高潭悬日月;
    法幢起国魂。


    ——佚名撰 台湾南投县日月潭玄光寺联

  【注释】(1)高潭:即日月潭。因高出海拔760米,故称其为高潭。 (2)法幢:即经幢。我国佛教一种最重要的刻石。凿石为圆柱或棱柱,一般为八角形,高三四尺,上覆以盖,下附台座。幢各面及底头部,各刻佛或佛龛,在周幢雕像下,遍刻经咒,以《密经》及《尊胜陀罗尼》为最多。其制式由印度的幢形变化而来,自唐代永淳以后盛行各地。 (3)国魂:特指崇高的精神,如民族魂。这里指中华民族的精神。 (4)日月潭:位于台湾中部南投县丛山中,是台湾省最大的天然湖,著名的风景区。水面海拔760米,面积7.7平方公里,最深处达27米。湖中有一小岛,名珠仔山。以岛为界,潭的北部形如日轮,南半部状如弯月,故称日月潭。此潭水清如碧,波平如镜,游人泛舟,可登岛驻足,观赏环湖景色。潭的四周,林木扶苏,翠峰环抱,朝霞暮霭,明月清辉,时或烟雨迷濛,湖山隐约,环境幽谧,风光旖旎,夏季凉适,山腰和湖畔兴建着许多寺庙楼宇,是风景名胜和避暑的胜地。 (5)玄光寺:位于日月潭南岸青龙山畔。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人从南京天禧寺劫走的部分玄奘遗骨,于1966年从日本取回后曾安放在该寺(后又移存玄奘寺)。从此,使湖光山色又添一胜。

  【鉴赏】台湾日月潭是中外闻名的风景和名胜古迹的胜地,法幢是中国佛教的重要标志。楹联作者通过对日月潭自然景观的形象描绘,赞美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同时把象征佛教标志的法幢与中华民族精神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既肯定了佛教为宏扬民族文化所起的作用,又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起到了激励炎黄子孙为继承历史的光荣传统,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自强自力,努力奋斗的作用。

  这是一副名胜古迹联,又是一副寄情抒怀联,它文字虽短,仅仅十个字,但意境高远、开阔,气势豪迈。它借古以抒情,借述史以喻理,全联上下,情景交融,语出自然。上联写景,将日月潭雄伟气势与壮观景色,描绘得维妙维肖,形象生动,有如悬在高处的日月一样,令人神往,赞叹不已。作者在这里抓住了日月潭这个重点景观的突出特点,以概全貌,充分显示了对联具有高度的概括、点染景物的内在艺术功用。读后使人心胸为之坦荡开朗,谁能不为自己祖国有如此美好的河山而骄傲呢?下联借景抒情,用这个代表佛教的重要标志的法幢,隐喻曾存放过唐代著名佛学大师玄奘遗骨的玄光寺,表明它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崇高精神的象征,让人感到情感真切,爱国之情溢于言表。这对我们从名胜古迹中去认识历史,激发人们热爱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伟大祖国,是很有启迪意义的。

  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内容凝练深厚,文辞隽永绮丽,既是一首优雅的赞美诗,又如一幅绚丽的风景名胜图,而且十分注重修辞用字技巧,达到一语双关的目的,如上联的“高潭悬日月”,“日月”本是指日月潭中的“日潭”和“月潭”,又可泛指天上的“日”“月”。尤其是一个“悬”字,将位于丛山中而又高于海拔760米的日月潭,描摹得活灵活现,形象逼真,确实想象丰富,匠心独具。当然,该联把代表佛教的“法幢”同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国魂”相比拟,显然是不够恰当的。但这副对联就其写作技巧来讲,称得上是风景名胜联中,绘景抒怀两者兼美而不可多得的佳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8 00: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华阴玉泉院联


  
    三峰三霄通,宝掌千秋留藓迹;
    一岳一石作,金天万里矗莲花。


                         ——严长明撰 陕西华阴玉泉院联

  【注释】(1)三峰:指西岳华山的三座高峰。即芙蓉峰,玉女峰,明星峰。三霄:天空。 (2)宝掌:古代传说华山与蒲州首阳山为一山,后巨灵把它分劈为两山,以通黄河。今东峰石壁上尚留有一个巨掌迹印,称为“华岳仙掌”,是关中八景之一。藓迹:藓,草本植物,古人认为生长藓的地方往往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故藓迹也可作仙迹解。 (3)金天:有二说。一说指秋天。张衡赋有“顾金天而叹息兮,吾欲往乎西嬉”。一说指古帝少昊的别称,此处喻西方之天。莲花:莲花峰即华山西峰,又名芙蓉峰,海拔2083米。传说华山由此得名。 (4)玉泉院:位于华山北麓,因有“玉泉”而得名。传说唐玄宗的御妹金仙公主在华山镇岳宫中的井里汲水,不慎将一支玉簪掉入井中,后来竟从山下泉水中找到,因此命名泉水为玉泉。泉水清冽味甘,能治疗一些疾病,被视为神泉,于是后人就在这里修筑殿宇,建立了玉泉院。 (5)严长明(1731-1787):字冬有,又字道甫,江苏江宁人。乾隆帝南巡,召试赐举人,官至内阁侍读。曾纂修《通鉴辑览》,后主办庐阳书院。著有《归木草堂诗文集》、《毛诗地理疏注》等。

  【鉴赏】玉泉院是上华山必经之路,故又称为“华山之门”。此联虽书于玉泉院,实际却是描写华山的对联。

  西岳华山诸峰林立,险象叠生;仙迹遍布,灵气弥漫。千尺蜂、乌龙背、长空栈道、鹞子翻身等景点,足使游人却步。而华岳仙掌,陈抟下棋,劈山救母众传说,又令游人欲往。偌大华山景致入联者甚多,而作者善于抓住华岳的特色,单刀直入,极力渲染。“三峰三霄通”,起句突兀,明快。西岳以奇甲天下,尤以三峰为最。自古写华山之人,亦多从三峰起笔。如唐代诗人崔颢的名句:“天外三峰影不成。”潼关联:“华岳三峰凭槛立。”玉泉院联的作者虽然也从三峰起笔,目的却是五言句,配以二三节奏和双拟对的手法,一下就造成了险峻、高矗的气势。紧接“宝掌千秋留藓迹”,你瞧,那华岳仙掌,就是仙人上天留下的足迹。不错,华岳三峰中明星、玉女之峰皆为仙名。《太平广记》:“明星玉女者,居华山,白日升天。”华山是仙人上天之山,似乎不可置疑。

  “一岳一石作”,华山不在于高,而在于险。整座西岳仿佛是一块巨石构筑,浑然一体。人常言:自古华山一条道。的确华岳山道大多从石缝中开凿而成。“金天万里矗莲华”,金天,似作西天解更妥。莲花峰矗立在万里西天,写出了华岳雄伟、壮观的气势,又点出了华山得名的缘由。

  从艺术上看,从峰起笔,到峰落笔,全联围绕峰写,先写三峰,最后突出一峰,主旨明确,意在写出华山气势。从对仗看,这是一幅工对联,无论是从词类、词结构、平仄看,上下联对仗工稳。而且上下联的首句和尾句,从风格上看,首句明快,尾句含蓄。尽管尾句典故深藏,但并不影响一般读者阅读,从意义上看,相互映衬,乃写景佳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9 00: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辽宁鞍山千山联


    水界辽河,山通华表,历数代毓秀钟灵,真乃东都胜迹;
    千峰拔地,万笏朝天,看四时晴岚阴雨,遥连南海慈云。


                                          ——臧乃用撰 辽宁鞍山千山联

  【注释】①水界辽河:千山山脉西北为辽河,河西为东北平原;东为以千山山脉为主干的辽东半岛。②华表:华表山与千山相连,合称千华山。③毓秀钟灵:天地间的灵秀之气所聚。④东都:清代统治者入关前都于盛京(今沈阳市),顺治帝即在此即位。入关后称这里为“东都”。⑤笏:古代大臣朝见天子时所执的手板。⑥遥连:这句的意思是:天南海北虽遥,云雨却相连一起。⑦臧乃用:清人,生平不详。⑧千山:在辽宁省鞍山市东。又名千华山和积翠山。

  【鉴赏】千山是辽宁省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传说古时候,在辽东草原上,耸立着九百九十九座山峰。有一位远方的和尚云游到此,一座一座地数过,但差一座山峰,便足千数,遗憾,于是,他就在这群峰之间造出一座假山来,从此,就有了“千山”。千山的奇峰秀峦如千朵莲花亭亭玉立,故又称为“千朵莲花山”,古有“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寺不古”之誉。此联乃千山五寺之一的祖越寺联。

  对联首句从远眺的角度着笔,紧紧抓住眼前自然景观特色,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千峰争奇,万峦叠嶂,山水相依,山石相偎的壮美画卷。既点明了千山的地理位置,与辽河接壤,与华表相通。又用夸张的笔法,刻画了千山范围之广,山峦之多,渲染了千山辽阔广大的气势。接着,作者以聚积了多少天地间的灵秀之气,真不愧为东都有名的“胜迹”句,揭示了千山人杰地灵的历史风貌。据史载,隋唐时期,佛道两教开始在千山创建寺庙。明清时两教极为兴盛,官宦、文人墨客对千山也产生了极大兴趣。清朝康熙、乾隆帝曾来千山游览过。康熙在《入千山》诗中写道:“晓入千山路,烟光识翠萝。崎嵚绿石蹬,宛转历岩阿。”可见千山无愧东都最享有盛名的胜地。

  如果把上联看成作者概写千山总貌,着力刻划它的气势和声望,那么下联,作者则转入对山、景的具体描绘。

  “千峰拔地,万笏朝天”,连绵不断的山峰象千万棵拔地而起的石笋,直插天际,欲与天公试比高。层层峰峦,庄严肃穆,万籁无声,又似万臣毕恭毕敬地朝见天子。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千山高耸入云的形象,刻画了峰峦的神态,渲染了千山作为道家、佛家之地的清静深远的特色。短短八个字,将千山的形神概括得活灵活现。“看四时晴岚阴雨”,描绘了千山变幻莫测的风景。站在千山顶上,观春夏秋冬四季之景,绘晴岚阴雨百色之图,无疑多姿多彩,妙趣横生。作者在这里并未展开一幅幅奇妙秀美的画轴,而是留给了人们无限的想象。接着,作者宕开眼前之景,高瞻远瞩,放眼四望,把视角射向遥远的南海,展现了一个更为广阔空旷的意境,一句“遥连南海慈云”,写出天南海北的云雨紧紧相连。抒发了作者宽广的胸怀,赋于祖国河山处处壮美的寓意。

  此联将千山风景尽收一联,既切景构辞,又高瞻远瞩,诗怀豪宕,笔力沉雄,是关外楹联中之佼佼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30 00: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漳州开元寺书舍联

    鸟识玄机,衔将春来花上弄;
    鱼穿地脉,挹将月向水边吞。

                                                                   ——朱熹撰 漳州开元寺书舍联

  【注释】①玄机:道家称奥妙之理。张说《道家》诗:“金炉承道诀,玉牒启玄机。”这里指气候变化的规律。②弄:玩弄。引申为戏耍。③地脉:指地的脉络。这里指地下水沟。水流像人身血脉,故称地脉。④挹:吸取。⑤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宋高宗绍兴时进士,历高宗、孝宗、光宗和宁宗四朝,曾任秘书阁修撰等职,是宋代著名理学大师。他一生著述甚多,有《朱子全集》等传世。⑥开元寺:漳州开元寺在漳州西北面天宝山,寺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后历经修建,面积达120亩。镇国、仁寿两塔(俗称东塔、西塔)耸立于东西广场,大雄宝殿高20米,堂皇壮丽,雕刻精美,但这些名胜古迹,现多已不存。⑦书舍:旧时读书讲学的地方。这里指朱熹侨寓建阳(今福建)时,在开元寺建的一栋书舍。

  【鉴赏】北国的孟春还是冰天雪地的时候,地处南方的漳州的开元寺,早已是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季节。朱熹面对青山绿水,群芳斗艳,鸟语花香,鱼游水面,风景如画的迷人景色,不觉心旷神怡,欣然命笔,用短短的二十二个字的对联,将其描写、概括得淋漓尽致。现在读起来,还能如身历其境,令人陶醉在其无边的春色之中。

  这虽是一副状景联,但寓意深刻,字里行间,饱含哲理。朱熹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这里,他告诫人们:燕子等鸟类尚且辨别、把握住气候的变化规律,戏耍于花间树林之中;鱼儿尚且能穿过地下水沟,游出水面,吸取春天的气息,何况是人呢?所以这副对联题在读书、讲学的书舍,就有着异乎寻常的深意,也用得恰到好处。他要读书士子,珍惜时间,把握时机,努力进取。这种用鱼、鸟作比喻,阐明哲理,启迪士子,勉人进取的艺术手法,在风景名胜联创作中是少见的。它形象生动地阐明了这一事理的主题,获得了情景交融的独特艺术效果,令人读之,回味无穷。

  这副对联,虽属于骈体文句式的一般正对联,但它文词清丽,对仗精工,平仄入律。鸟对鱼,识对穿,玄机对地脉,衔对挹,花对水,弄对吞,符合对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的要求。在写作技巧上,本联主要采用了动词对的手法,上联的“识”、“衔”对下联的“穿”、“挹”,不仅对得贴切,而且将鸟和鱼的不同特点和习性写活了。尤其是用上联的一个“弄”字与下联的一个“吞”字相对,把鸟在花木间戏耍,鱼在水中遨游的情景,描绘得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构成一幅动人的春意图。这种寓意有景,借景抒情,妙趣横生、吟来令人回味无穷的千秋佳联,题在漳州开元寺书舍这个名胜古迹上,可以说是相得益彰,称得上古迹为山河增色,佳联为古迹生辉,并为媲美。无怪乎古迹不存,楹联犹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31 00: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武侯祠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赵藩撰 成都武侯祠联

  【注释】①攻心:历代兵法,皆注重攻心为上,所谓攻心即瓦解敌方的军心,使之心归己方,失去战斗力。《三国志·蜀志·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②反侧:不顺从的意思。《荀子·王制》:“遁逃反侧之民。”杨倞注:“反侧不安之民也。”《后汉书·光武纪上》:“令反侧子自安。”李贤注:“反侧,不安也。”③自消:即反侧之心自行消除。④知兵:即懂得用兵,懂得兵法。⑤好战:即喜欢使用武力,爱好用战争取胜。⑥审势:审为分析、考察、推究;势为形势。审势意为观察时机,估量形势之意。⑦宽严:宽大与严厉。⑧皆误:都失误。⑨赵藩(1851-1927):字樾村,又字蝯仙,号石禅。云南剑川人。清光绪举人,精诗文书法,有《向湖村舍诗文集》、《小欧波馆词钞》等著作行世。⑩武侯祠:武侯即诸葛亮。武侯祠在四川成都南郊。始建于公元六世纪。明初(公元十四世纪末)与昭烈庙合并一起,人们仍习称为武侯祠,至康熙十一年(1672)重建,祠内文物古迹颇多。

  【鉴赏】武侯祠的联作颇多,尤以清人赵藩之联作脍炙人口而又发人深省。

  上联高度概括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点,赞叹其文治武功。下联总览诸葛亮治理四川的特点,借此提出自己的政见,予人以启迪。

  这副对联,语意简略明白,但文采照人,叙事寓情,颇富哲理。怀古喻今,感时叹世,抒情寄怀,深深地打动着每个读者的心,教育历代执政者以治军治国的道理。

  相传作者在写这副对联时确有所指。作者当时任四川代理盐茶道使。光绪二十八年(1903)九月,他的学生岑春煊任四川总督。一上任就大肆镇压,万民痛恨,但作者不便正面劝阻,便作此联悬于诸葛亮祀殿前。待岑春煊上香武侯祠之机当面点破,反而惹恼了岑春煊而被撤职。岑在四川镇压民众有功,不久升任两广总督,仍用治蜀之法治理两广,结果人民不满,且触怒了清廷贵戚,结果受诬而被削职为民,岑春煊始悟出赵藩对联精髓之所在。宣统三年(1911),岑春煊被起用到四川平息保路风潮。他从赵藩对联中吸取了正反、宽严、和战、文治、武功诸方面的深邃哲理,终于避免了自己像端方那样的可悲下场。

  1958年毛泽东到成都武侯祠参观时,在欣赏诸联作时,对赵藩这副对联看得最仔细,并要求将全部的武侯祠对联都收集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 16: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武侯祠联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佚名 成都武侯祠联

  【注释】(1)谨慎: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七擒:七擒孟获。刘备去世后,彝族首领孟获与建宁豪强雍闿起兵反蜀。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曾对孟获七擒七纵,使之心悦诚服,誓不复反(后仕蜀,为御史中丞)。 (3)南渡:渡过泸水(金沙江)南征。 (4)六出:六出祁山(在甘肃省)。相传诸葛亮曾六出祁山,北征曹魏。但据《三国志·诸葛亮传》,亮出兵伐魏仅五次,而出祁山者仅两次。 (5)五丈原:古地名,在今陕西岐山县南斜谷口西侧。公元234年诸葛亮伐魏,出斜谷,驻军屯田,相持百余日后,病卒于此。 (6)十倍:《三国志·诸葛亮传》:“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水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7)八阵:古代的八种兵阵。其名目不一。《三国志·诸葛亮传》:“推演兵法,作八阵图。”诸葛亮的八阵为:洞当、中黄、龙腾、鸟飞、折冲、虎冀、握机、连衡。 (8)两川:一曰“二川”。东川、西川的合称。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剑南道置东川西川两节度使,因有两川之称。 (9)三分:指当时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

  【鉴赏】本联仅用52字,简明扼要地评价了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光辉显赫的一生。诸葛亮,东汉末年隐居于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自比管仲、乐毅,留心世事,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乃得见之。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对抗曹操,统一中国的对策,即“隆中对”。他辅佐刘备取荆州,定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与魏、吴成鼎足之势,刘备死后,他辅佐后主刘禅,以丞相封武乡侯,兼领益州牧,整官制,修法度,志复中原,屡次北伐。建兴十二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争战,病故于五丈原军中,结束了辉煌的一生。

  上联第一句,以“谨慎”二字首先点出了诸葛亮的主要性格特征。这“谨慎”二字,看似平常,其实非同小可。诸葛亮自己认为:刘备临终之时,之所以将国家大事托付给他,就是因为“先帝知臣谨慎”。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在成都武侯祠题的一副对联,其上联曰:“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所见略同。诸葛亮审时度势、决事用人,之所以足智多谋,甚至“料事如神”,与他的细心谨慎、思维周密是决然分不开的。上联第二、三句,作者以两个短小对仗的排比句,概括了诸葛亮的两大重要业绩。他率兵南渡泸水,“七擒孟获”,不仅从军事上,而且从人心上征服了西南地区的敌对势力,从而化干戈为玉帛,有效地改善了同西南各民族间的关系。他又率兵北驻汉中,“六出祁山”,频频伐魏,以求“北定中原”。接着,作者用“何期”二字,将笔锋一转,道出了诸葛亮病逝沙场的憾事。这一句充满了感情色彩,似哭、似吼,惋惜、意外、悲怆、崇敬之情跃然纸上,令人深受感染,读来催人泪下。最后一句,作者以“九代”这一虚指的数量词开头,指出诸葛亮虽已去世,但其精神永垂不朽,其未竞事业,后继有人。下联从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写起,进一步歌颂了诸葛亮的才能十倍于曹丕,相信他“必能安国,终定大事”,不仅托他辅佐后主,还请他必要时取而代之。因此,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这下联首句所说正是此事。第二句写诸葛亮长于巧思,智慧过人。他不仅革新了连弩,发明了木牛流马,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接着是写诸葛亮辅佐后主当政期间的业绩。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民族的关系,使当地经济、文化得以发展,人民受益。最后,作者以讴歌诸葛亮善结统一战线,从而三分天下的丰功伟绩结束全联。

  作者高屋建瓴,饱蘸浓墨,选择诸葛亮生平中的典型事迹和重大特征,从大处落笔,一气呵成,把诸葛亮的历史功勋及其深远影响写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本联一个显著的遣词技巧,就是“用数”。上下联各五句,每句嵌进了一个数字,正好是从一到十共十个数字,只是次序有所变动而已。

  说来也巧,纵观成都武侯祠的对联,“用数”者特多,盖因诸葛亮的生平事迹与数字格外有缘吧。比如:“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又如“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等等。不过,其中“用数”最多的当推本联。“用数”可使词语表现出一种不可替代的特色,获得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北社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社诗社 ( 粤ICP备13049926号 )

GMT+8, 2024-4-26 13:11 , Processed in 0.01974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