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社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北社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北社 诗社 诗词
《北社集》正式发布中国北社诗社社友名录中国北社诗社章程新人入社申请参考
楼主: 三峡纤夫

[名联赏析] 每日一联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5-6 00: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一人是大,二人是天,天大人情,人情大过天


雍正年间,有一位老童生,颇有才华,但没有后台,加上性情耿直,不肯送礼给考官,因而参加考试十二次都落第。但他仍不灰心,继续应试,考官看见他的名字很不高兴,随手将他的考卷丢在一边,还吟了半联来讽刺他: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语气尖酸刻薄,老童生听后十分感慨,一气之下大声吟出半联来回敬考官:二人成天,一人成大,天大人情,人情大于天。将考官的徇私枉法,凭人情录取秀才的恶行尽现出来。考官听罢,气得半晌说不出话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6 23: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迹重湖山,历数名贤,最难忘白傅留诗,苏公判牍;
胜缘结香火,来游福地,莫虚负荷花十里,桂子三秋。

                                                       ——江庸撰 杭州灵隐寺联

  【注释】(1)白傅留诗:白傅,即白居易(772-846),是我国唐代著名大诗人。安乐天,号香山居士,山西太原人,后迁居下邳(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晚年曾任太子少傅,故称白傅。白傅留诗,是指白居易在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时,对灵隐寺风景十分赞赏,常与韬光禅师互相唱和,留下不少诗篇。如《寄韬光禅师诗》:“一山门作二山门,两寺原以一寺分。东间水流西间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思吾师传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2)苏公判牍:苏公,即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人。嘉祐进士,历神宗、哲宗两朝,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判,评判,处理。牍:古代写字用的木片。《汉书·昌邑哀王传》:“簪笔,持牍趋谒。”后世称公文为文牍。苏公判牍,是指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时,常在灵隐寺、冷泉等地处理公务。 (3)荷花十里,桂子三秋:是宋代柳永《望海潮》词:“重湖叠巘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倒装运用。桂子,即桂花。三秋,指秋季,亦指阴历九月。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4)江庸:原上海文史馆馆长。他到杭州灵隐寺玩赏时,题写此联。 (5)灵隐寺:在浙江杭州市西湖西北灵隐山麓,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始建,明重建,清康熙时曾改名云林寺。1958年重修大雄宝殿。寺前有飞来峰、冷泉、龙泓洞等胜景,高崖深穴,有宋元石刻佛像,为西湖游览胜地。

  【鉴赏】这是一副名胜古迹联,楹联的作者江庸先生在金秋的九月来到优美动人、风景如画的杭州西湖,游览了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的灵隐寺。他见古寺面对飞来峰,背靠北高岩,岩深壁立,景色奇绝,寺中天王殿、大雄宝殿气势雄伟,肃寂庄严,游人不断,香火不绝,触景生情,不觉思潮滚滚,浮想联翩,用饱含激情的笔墨,借联抒怀,吊古颂今,赞誉古寺为湖山增色,历代文豪之游踪墨迹,使古迹生辉。他为自己能亲来观赏这千年福地,结此善缘,感到由衷的欣慰。他用自己的感受告诉人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不但江山如此多娇,而且人杰地灵,才人辈出,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要人们不要忘记象白居易、苏轼这样的历代名贤对中华民族作出的贡献。同时也告诫人们,面对荷花十里,桂子三秋的大好河山,莫虚度光阴,要为建设文明昌盛的祖国而努力奋斗。

  这副对联的突出特点是联想丰富,借古颂今。上联的“白傅留诗,苏公判牍”是两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作者在这里将白居易这个唐代大诗人在杭州为官时,经常同灵隐寺韬光禅师交往,题诗作对,互相唱和,留下不少诗篇的佳话,誉之为“白傅留诗”。把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大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与佛印大师交厚,常在灵隐寺、冷泉等地处理公务的故事,赞之为“苏公判牍”。这种把历史佳话同古刹胜迹巧妙结合的艺术技巧,使楹联别开生面,内容不落俗套,妙趣横生,充满诗情画意。既赞美了千古胜迹,壮丽河山,又颂扬了宏扬民族文化的历代文豪。令人读之,心潮起伏,豪情满怀,意往神驰,倍增游兴。

  这副对联的另一个特点,是灵活运用了集句联的艺术手法描写西湖风景。如下联的“荷花十里,桂子三秋”,是将宋代柳永《望海潮》词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倒装运用。楹联虽未直接描写西湖的景色,但这里已把十里荷花与湖光相辉映,九月桂花遍地飘香的动人景象,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将人引入一个清幽别致、风景如画的仙境中,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另外,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桂子飘香而圣洁,在这里用“荷花十里,桂子三秋”与千年佛地灵隐寺想衬托,是作者别出心裁的巧妙运用,可谓构思奇巧,恰到好处,怪不得此联至今仍能悬挂于千年名胜灵隐寺之中。

  这副对联,虽属一般的正对,但对仗工整,平仄入律,寓意深刻,同词贴切,而且又是楹联中难度较大的事对。古人云:“言对为易,事对为难。”江庸先生在此用“古迹重湖山”对“胜缘结香火”,“历数名贤”对“来游福地”,“白傅留诗,苏公判牍”对“荷花十里,桂子三秋”,不仅以事相对,且用历史典故相对,就更加难能可贵了。尤其是一个“最难忘”对一个“莫虚负”,对得巧夺天工,是作者寄情言志的关键之处,对全联起了画龙点晴的作用。上联的“最难忘”,包含了江庸先生对白、苏二贤的无限崇敬的心情,下联的“莫虚负”,表达了江庸先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依恋之情和不负良景,努力进取的精神。这种将感情赋予客观事物的移情手法,真切感人,有其独特的艺术效果,是现代楹联中难得的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7 00: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赵孟頫撰 题浙江杭州灵隐寺联

  【注释】①龙涧:即飞来峰前的灵隐涧。②万壑:壑即山沟。万壑即很多山沟。③鹫峰:即寺前的鹫岭,一名“飞来峰”。④云敛:云彩聚集。⑤千年桂月:即灵隐寺附近的月桂峰,相传月宫吴刚砍桂树,桂子落于此,满山皆生桂树,初唐诗人宋之问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之句。⑥印湖光:指桂月峰与西湖相辉映。⑦赵孟頫(1252-1322):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湖州(今浙江湖州)人。元朝书画家。赵孟頫本为朱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后为元忽必烈所用,官至集贤直学士、翰林院学士承旨等。所画山水、木石、花竹、人马,十分精致;能篆、籀、分、隶、真、行、草书,尤精正、行书和小楷,圆转遒丽,有“赵体”之称。今存碑石、拓片真迹较多。诗文清邃奇逸,有《松雪斋集》。⑧灵隐寺:在西湖西北的灵隐山麓,前有冷泉与飞来峰。创建于晋代。东晋印度僧人慧理见飞来峰说道:“此天竺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募资建寺,名灵隐寺。尔后历经数朝,代有经修。清康熙皇帝南巡时,赐名“石林禅寺”,寺有东西二山门,与天王殿并列,殿内正面为弥勒佛坐像,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及石塔、经幢等建筑古迹,雄伟壮观,庄严肃穆;寺内古木参天,寺外涧水琤琮。是我国著名佛寺和游览胜地。

  【鉴赏】这副对联着重写灵隐寺门前的奇特景观。上联写寺前的灵隐涧、风、起伏的山峦、松涛、爽气;下联写寺前的鹫峰、云彩、月桂峰、湖光山色。上下联所写湖光山色景致较多,然铺陈层次分明,对仗严整,颇有气派。使古寺为对联添色,对联为古寺增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8 00: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清鱼读月;
    花静鸟谈天。

     ——陈定山撰 台北阳明山联

  【注释】(1)陈定山:名蘧,字小蝶,1927年生,浙江杭州人,陈栩园先生长子。他与其妹小翠、弟次蝶早负文名,当世将他们比做眉山(四川)苏氏。陈定山先生尤富文翰,解音律,诗文、词曲、书画、戏曲、小说,无一不精通,著作甚富,对楹联艺术也有较深的造诣。历任过中兴大学、淡江文理学院等院校的教授。又同父亲陈栩园共创实业,办过造纸厂、汽水厂、碳酸钙厂、滑石粉厂等四十余厂。陈定山先生也很关心民族存亡,热心从事过抗日事业,任过上海市商会执行委员兼抗敌后援会副主任,曾被日军逮捕入狱,直至日寇投降后,方获释出狱,并由重庆迁往台北。 (2)阳明山:原名草山。在台北市北部,位于七星山之南,纱帽山东北,磺溪上游。附近青山翠谷,原野开朗,遍植有樱、杜鹃、桃、杏等花木。春季花开,众芳争妍,游人如织。辟有阳明公园,分前山公园和后山公园。有中山楼、阳明山庄、阳明湖、小隐潭、阳明瀑、快雪亭、永河台、鱼乐园等胜景,是台北的著名风景区。

  【鉴赏】台湾是我国的一个美丽富饶的海岛,而地处亚热带的台北阳明山,更是个山青水秀、景色宜人的风景名胜之地。在这里,楹联作者陈定山先生通过这副对联,将阳明山清幽雅致的迷人景色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既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又流露出他自己在经过大半生奋斗、到了暮年之际的一种贪求清逸和超脱世俗的思想情感。这种写景抒情,借联言志的艺术手法,显得清新自然,毫无做作,是名胜风景联这个百花园中开放的又一支鲜艳夺目的奇葩。

  这副对联采用了楹联中衬托和比拟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将阳明山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互相衬托,巧妙的结合起来,并作了形象而又生动的比拟。如上联的“水清鱼读月”,以“水”之“清”作参照来突出“鱼”之“读月”,把阳明山清澈的泉水、湖水描绘得一清见底,清澈得鱼在月明之夜欣赏月亮的微妙情景,也看得清清楚楚。这里的“鱼读月”就是对鱼在水中活动情形的形象比拟,好象鱼和人一样会“读月”。“鱼读月”本是动景,和“水清”相互衬托,巧妙结合,又反过来加深了对水的清澈程度的渲染。下联的“花静鸟谈天”,同样是以“花”之“静”作参照来突出“鸟”之“谈天”。二者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将一个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环境描绘得幽静异常,连鸟在花丛中“谈天”也听得清清楚楚。这里的“鸟谈天”,不仅是对花海中的鸟鸣声作了形象的比拟,而且对繁花似锦的幽静景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这种有静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艺术技巧,使对联充满着诗情画意,给人一种环境优美、清幽深邃、世外桃园的感觉,产生出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这副对联还采用了“藏字”的艺术技巧。所谓藏字,就是作者把要表达的意思用字藏入联内,让人细心体会,慢慢思索,是一种构思精巧的艺术手法。这副对联,作者在上联中藏了一个“清”字,下联中藏着一个“静”字,连起来就是“清静”二字,这里既对阳明山环境清幽优美的特点起了画龙点睛突出主题的作用,又表达了作者对清静舒逸生活的向往,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感。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妙趣横生。

  这副对联,不仅文词优美,寓意深刻,对仗精工,平仄入律,而且在一副只短短十个字的名胜风景联中,同时运用衬托、比拟、藏字三种不同的艺术技巧,这在楹联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9 00: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西湖净慈寺联


  
    云间树色千花满;
    竹里泉声百道飞。

        ——乾隆撰 杭州西湖净慈寺联

  【注释】(1)乾隆:清代皇帝,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故清高宗亦称乾隆皇帝,在位时曾多次巡幸江南。 (2)净慈寺:在浙江杭州市南屏山慧日峰下,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元年(954年),原名慧日永明院,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改今名。寺分前、中、后三殿,中间的大雄宝殿于1960年重修。寺内西首旧有济公殿,供奉宋代高僧道济(济公)塑像。东首旧有运木井,是从济公运木建寺的神话而来。寺前有“南屏晚钟”碑亭。

  【鉴赏】这是一副名胜风景联。作者乾隆是一位身为九五之尊的风流天子,他喜爱诗文,在位时曾多次南游,饱览了江南各地的名胜风景,本联就是乾隆游玩西湖净慈寺时留下的。这副对联虽只短短的十四个字,却通过对云间树色和山涧泉声的生动描述,将西湖净慈寺及净慈寺周围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楚楚动人,有如一幅清幽绚丽的图画,从而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作者对壮丽河山的深厚感情。

  净慈寺座落在南屏山慧日峰下,环境幽静,景色宜人。作者不仅通过这副对联将净慈寺周围的景色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而且运用了楹联中比喻、夸张的艺术技巧,将云间树色、竹里泉声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如上联的“云间树色千花满”,写的是远景、静景,它把云雾中的树木在阳光照射下出现的奇异景色,形容为像长满着各种花朵,千姿百态,千娇百媚。下联的“竹里泉声百道飞”,是写近景、动景,将竹林里传出的淙淙泉水声比喻为从千百道竹缝间飞出一样传入耳中,似一曲清脆悦耳的动人乐曲。树色泉声,组成一幅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的画图;耳闻目睹,令人如进入一种清幽高雅的仙境之中。这副对联题在千年佛地净慈寺,是最恰当不过的。佳联与胜迹相结合、互相衬托,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它不仅帮助人们了解了胜地的特色,而且使楹联倍添了诗情画意。

  这副对联,不仅写景形式活泼,丰富多彩,而且文辞优美,对仗工整,用字讲究。如上联的“云间”对下联的“竹里”,“树色”对“泉声”,“千花”对“百道”,“满”对“飞”,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对得十分巧妙,恰到好处。尤其是上联的一个“满”字,把云间树色的生态描绘得栩栩如生,维妙维肖,像真的长满着千百种奇花一样,绚丽夺目;下联的一个“飞”字,将山涧的泉水声响描摹得活灵活现,好象泉水声真的从竹林中飞出传入人的耳中一样,形象逼真而又生动。它把净慈寺周围的山水神髓点透出来,对全联起到了画龙点晴的妙用,称得上是神来之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9 07: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名联,学习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00: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然 发表于 2013-5-9 07:53
欣赏名联,学习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00: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湖平湖秋月联


  
    玉镜净无尘,照葛岭苏堤,万顷波澄天倒影;
    冰壶清濯魄,对六桥三竺,九霄秋静月当头。


    ——德馨撰 西湖平湖秋月联

  【注释】(1)玉镜:喻明月。《郑守愚集·春夕伴同年礼部赵员外省直》诗:“冰含玉镜春寒在,粉傅仙闱闱月色多。” (2)葛岭:山名。在杭州市西湖北岸,相传晋葛洪曾在此山炼丹,故名。 (3)苏堤:亦称苏公堤。在杭州市西湖中,北宋元祐年间苏轼知杭州时,疏浚西湖,堆泥筑堤,故名。堤长2.8公里,南起南屏山,北接岳庙,分西湖为内外两湖,其间架有桥梁六座,桃柳夹堤,所谓“六桥烟柳”即指此。“苏堤春晓”为西湖十景之一。 (4)澄:水静而清。《淮南子·说山》:“人莫鉴于沫水,而鉴于澄水者,以其休止不荡也。” (5)冰壶:盛冰的玉壶。比喻洁白。《文选》南朝宋鲍明远(照)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冰壶。”这里用来比喻清洁的湖水。 (6)濯魄:濯,光大,著明;魄,月始生或将灭时的微光。濯魄是比喻明月下清澈著明的湖水貌。 (7)六桥:指苏堤中的六座桥。 (8)三竺:位于杭州灵隐山飞来峰东南,有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三座山,合称“三竺”。《宋诗钞》林景照白石樵唱西湖:“断猿三竺晓,残柳六桥春。” (9)德馨:即德晓峰,旗人,清末江西巡抚。 (10)平湖秋月:在杭州西湖白堤西端。前临外湖,水面开阔,在皓月当空的秋夜,湖平如镜,清辉如泻,故誉为“平湖秋月”,为西湖十景之一。唐代中期,此地有望湖亭,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就望湖亭遗址勒石建亭,旁构水轩,游览面积不到2000平方米。今扩大到6000平方米,修建、改建了亭台楼阁等园林小品建筑。

  【鉴赏】这是一副风景名胜联。它不仅将“平湖秋月”胜景的秋夜,玉镜高悬,湖平如镜,清辉如泻的风景特点,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而且将皓月下的葛岭、苏堤、六桥、三竺等胜迹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使平湖秋月这个优美的自然景观平添了绚丽的色彩,倍增了诗情画意,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旖丽多姿,既赞美了“风景这边独好”的平湖秋月,又追溯了历史,联想了葛洪炼丹,苏轼筑堤等美丽传说,令人产生出一种湖光山色虽美,但更美的还是创造祖国悠久历史的人的感觉,从而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河山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厚感情。它比石冶堂“万顷平波长似镜,四时月好最为秋”联只写湖光月色,更富于感情和想象力,境界开阔,感情真切。

  这副对联字数虽较多,但文辞优美,意境深远,运用了比喻的艺术技巧,将平湖秋月胜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维妙维肖,有如一幅美丽动人的秋夜图。上联把秋月形容为一面清辉如泻、无一丝尘迹的玉镜,高悬当空,葛岭、苏堤在皓月下清晰可见,显得幽静而又优美,而明月、星光灿烂的天空在浩瀚平静湖水中的倒影,则使水天融为一体更加楚楚动人,令人有置身星际瑶台之感。下联把清洁的湖水比喻成洁白的冰壶,清澈得光洁著明,与苏堤六桥、三山三竺相辉映,景色奇绝,而在深邃莫测、月到中天的秋夜,又是最美妙动人的时刻,秋静夜深,月光如水,万籁无声,令人如身居蓬莱仙境,有乐而忘返之感。这种上下联互相交错,相互衬托的艺术手法,将“平湖”“秋月”统一在同一个意境之中,使该联达到较高的艺术效果。

  这副楹联是一副正对联,它不仅文辞优美,意境高远,而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的“玉镜”对下联的“冰壶”,“净无尘”对“清濯魄”,“照”对“对”,“葛岭”对“六桥”,“苏堤”对“三望”,“万顷”对“九霄”,“波澄”对“秋静”,“天”对“月”,“倒影”对“当头”,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地名对地名,对仗严格,声律和谐,示意完美,无一不恰到好处。尤其是上联的“万顷波澄天倒影”,与下联的“九霄秋尽月当头”,将平湖秋月最美妙的境界和最佳的时刻点缀出来,使这个西湖著名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景观,更具特色,更增异彩,更加形象生动,更富有诗情画意。令人读之,怡然神往,欲一睹其奇观为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1 00: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两边峡束黄河去;
    万仞根连太屋蟠。


                ——佚名撰 潼关联

  【注释】(1)潼关:关名。在陕西省潼关县北,古为桃林塞地。据《通典》记载:“渔关本名衡关,黄河自龙门南流,衡激华山,故名。”东汉末设潼关,它东接桃林,南临商洛,西近华山,北据黄河,古为长安出入三门户和屯兵之所,为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2)仞:古代长度单位。据陶方琦《说文仞字八尺考》谓周、汉、东汉一仞分别为八尺、七尺、五尺六寸不等。 (3)太屋:太行山、王屋山的简称。(4)蟠:盘曲而伏。《法言·问神》:“龙蟠于泥。”这里是指连绵的山脉。

  【鉴赏】这是一副描写潼关景物的风景联。读后使人不仅体会到潼关的宏大气派,而且还从这种气派中领略到一种雄伟向上的精神。分析起来,有如下特点:

  1.景物描写抓住了潼关的特征。潼关作为全国著名的关隘之一,险峻挺秀,可写的景很多,但作者只写了潼关的“峡”、“黄河”、“万仞“、“太屋”等几个近、远景,就把潼关的雄伟险峻的气势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读者好象身临其境领略潼关的无限风光。黄河之水自北盘蜒而下,在潼关为华山所阻,曲折东流,水击峭岩,震天撼地,浪花飞溅,形成险要水势,作者用“两边峡束黄河去”来描绘黄河穿过潼关浩荡东去的雄伟景观,十分贴切,是通过写黄河的雄壮来写“峡”的雄峻。下联一开头就用“万仞”起头,极言潼关的高峻,下笔惊人。然而作者的着笔并不在此,而是落在万仞潼关的“根”上,作者用“根连太屋蟠”来极言其根基的坚固、宽广。于陕西境内的潼关,其“根”居然和山西、河北交界处的太行山及山西、河南交界处的王屋山相连,它们之间远隔千山万水,从中可以想象潼关的“根”的深广。另一方面,通过对“根”的描写来反衬潼关的“万仞”之高,因为只有“根深”才能“叶茂”,语意前后关照,使人回味无穷。

  2.静、动结合。如果在一副对联中能把静景与动景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就能使对联生色不少,给读者更多的享受。本联中的“映”是静景,“黄河”是动景,作者用一“束”字很自然地把静的“峡”与动的“黄河”连接起来,使对联顿生光辉。

  3.在语言艺术方面,本联也有很多独到之处。首先,作者只用寥寥十四言就将潼关的内在美和外在势勾划出来,使人读来意趣横生,妙味无穷,恨不得身临其境,先睹为快,说明作者构思的高妙;其次,作者在措词方面功夫独到,一“束”一“连”字,就把“峡”、“根”写活写神。“束”字一方面表示潼关的雄健有力,即使是奔腾咆哮的黄河,至此也不得不“束腰”而过,向“两边峡”低头,另一方面,通过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本无生命的“峡”赋予勃勃生机。“连”字的用法和”束”字有同工之妙。“束”、“连”两字,在本联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2 00: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岳三峰凭槛立;
  黄河九曲抱关来。

                                   ——佚名撰 题陕西潼关城楼联

  【注释】①华岳三峰:指华山的莲花、玉女、明星三峰。②黄河九曲:黄河多弯,故言九曲。唐高适《九曲词》:“河水九曲,长九千里,入于渤海。”③潼关:在陕西省潼关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险要关隘重地。

  【鉴赏】此联用华山与黄河的地理形势,简洁而有气势地概括了潼关的险要。瞧,高耸入云的潼关,山势陡峭,峥嵘崔嵬,使得以险峻蜚声的华山三峰也自愧不如,心甘情愿象栏杆一样护卫潼关。看,关下从天而降的滔滔黄河水,冲波激浪,曲折回旋,奔腾咆哮地围绕潼关而来。这里作者把实写和虚写,想象和夸张结合起来刻划潼关的高险,给游人展示出雄奇广阔的意境和高坂流水般的气势。

  此联采用了映衬手法来描写潼关的险峻和气势。众所周知,华山以险峻驰名,自古有“华山天下雄”之誊。李白曾用“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西岳峥嵘何壮哉”等诗句,描绘华山的雄险壮丽。这里作者以最为险峻的华岳莲华、玉女、明星三峰来衬托潼关的形势,概括了潼关西依华山的地理位置,突出了潼关高峻、逶迤、奇险的形象。作者还运用拟人手法,赋与黄河以人的情感和动作:一个“抱”字,形象生动地摹状了黄河扑关而来流入河南的情景,展示了黄河浩荡澎湃的生命力,增添了雄关险隘的气势。总之,作者以潼关枕山襟河的形势,烘托其“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险恶。人们睹物读联,能从对潼关的状景和华山、黄河的托衬中,领略潼关高耸与壮观的风貌,感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北社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社诗社 ( 粤ICP备13049926号 )

GMT+8, 2024-4-20 21:07 , Processed in 0.01754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