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社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北社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北社 诗社 诗词
《北社集》正式发布中国北社诗社社友名录中国北社诗社章程新人入社申请参考
楼主: 三峡纤夫

[名联赏析] 每日一联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00: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
    初日芙蓉,晓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

                                                     ——李宗昉撰 温州江心寺楼联

  【注释】(1)青山二句:脱自李白《送友人》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2)孤屿:南朝诗人谢灵运曾为永嘉(今温州一带)太守,写有《登江心孤屿》诗:“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天日相辉映,空水相澄鲜。”双塔:指东塔和西塔。 (3)晓风杨柳:脱自宋代词人柳永《雨霖铃》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两诗人:江心寺楼旧时祀有南朝谢灵运和初唐孟浩然两著名诗人的像。此处当指他俩。 (5)江心寺:在温州滨江小岛上,建于唐代咸通年间。江中原有两座小屿,中贯川流,后填塞中川,使二屿合而为一。两屿上各有一塔,一名”东塔”,一名“西塔”。屿上建江心寺与文天样祠。寺院周围云水环绕,古木苍翠,景色清幽。 (6)李宗昉(?-1846年),字静远,号芝龄。江苏山阴(今江苏淮安县)人。清嘉庆间进士,道光间做过礼部尚书。

  【鉴赏】此联是写景联。但它通过对江心寺自然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山水诗派仰慕之情,流露了浪迹山水的归隐之心。

  上联化用李白《送友人》诗中的名句,勾勒了一幅雄浑而自然的图画:远处青山苍茫,城廓巍然,近处江水如带,飘拂而过。正是在这雄浑而自然中,孤屿砥柱中流,东西塔院遥相矗立。如果说青山横郭,白水绕城是匆匆晃过的虚远景,那么,孤屿大江双塔院,就是笔力凝重的实特写。

  下联的景观清新、活泼,“初日芙蓉,晓风杨柳”,色彩堪为绚丽,情感更为强烈。“一楼千古两诗人”,完成了前后的景色勾画后,按捺不住的心中感叹油然而生。观景怀古,正是表现自己,赞美谢、孟的同时也就披露了内心胸襟。谢灵运虽然曾热衷仕途,晚年却以登山临水而自乐,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山祖。孟浩然虽
不乏有仕宦之心,但终生布衣,力效谢灵运,也终成唐代第一位山水诗人。作者在吟叹“千古两诗人”之时,其情怀不就显露无遗了吗?

  对联艺术上的成功之处,在于“脱化”。上下联写景一脱自李白。一脱自柳永,它们不仅切景熨贴,妙合天成,而且代表了山水诗派的两种特色:雄浑与清新。青山,白水;晓风,杨柳,这各显姿色,相映成趣的景,本是李白、柳永笔下景,千年未变。然而李白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引出的不过是“落日故人情”、“箫箫斑马鸣”的别恨。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不过衬托“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离愁。而在此联中,“青山”、“白水”、“晓风”、“杨柳”均溶入“初日芙蓉”之中,一扫伤愁、悲戚、暗淡,创造了一幅激奋、自信、璀灿的新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4 07: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澳门松山寺联


  
    松风送抱,正荡胸怀,近看镜海波光,莲峰岚影;
    山雨欲来,且留脚步,遥听青洲渔唱,嫣阁钟声。
 

                                       ——佚名撰 澳门松山寺联

  【注释】(1)松风送抱:松风,梁简文帝诗:“城傍疑复道,树里识松风。”送抱,《南史·张元传》:“充与王俭书曰:所可通梦交魂,推襟送抱者,唯丈人而已。”松风送抱是指风从松林间入人的怀抱。 (2)镜海:形容大海水平如镜。 (3)莲峰:美称山峰,秀如芙蓉。 (4)岚影:岚,山林中的雾气。王维《送方尊师归嵩山》诗:“瀑布沙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岚影,指山林树木在云雾笼照中呈现出的奇异景色。 (5)山雨欲来:唐许浑《丁卯集·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6)青洲渔唱:青洲,指长满青草的小洲。渔唱,指渔民们互相唱和的歌声。 (7)嫣阁:指佛寺中雕刻华丽的楼阁。这里指松山寺的楼阁。 (8)澳门松山寺:澳门,在广东省珠江口西侧,原属香山县。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暴晒水渍货物,强行上岸租占。鸦片战争后,不断扩大范围,光绪十五年(1887年)进行强占。松山寺就在澳门境内。

  【鉴赏】澳门地处广东珠江口西侧,面对浩瀚大海,奇绝出峰,是一个雄伟壮观、气象万千,具有沿海特色、风景优美的好地方,而座落在这里的松山寺更是个山青水绿、松柏连绵、环境幽雅的胜地。对联作者在这里用饱含激情的笔墨,通过对水平如镜的大海、美如芙蓉的山峰、雕刻华丽的松山寺楼阁的生动描绘,对渔歌互答、钟声和鸣乐境的赞美,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深厚感情。

  这是一副名胜风景联,它采用了互相衬托,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澳门松山寺周围的景色,描绘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有如一幅瑰丽的图画。上联写的是静,它将山峰,浩海风光与松山寺名胜融为一体,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无边大海象一面镜子,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熠熠生辉;美丽的山峰,葱郁的树木,在云雾的笼罩下,变化莫测,气象万千;海风从松树间扑入怀抱,散发出阵阵清香,荡漾着人的胸怀,给人一种气势壮观而又庄严静穆的感觉,把人带入蓬莱仙境之中。下联写的是动景,描绘的是山雨欲来,游人停步躲雨时的情景,把从长满青草小洲那边传来的优美渔歌和松山寺传出的嘹亮钟声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曲渔歌互答、钟鼓和鸣的动人交响曲,令人读之,心畅神怡,置身瑶台,乐而忘归。这种以静衬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使对联产生出较高的艺术效果,倍增诗情画意。

  这副对联运用了“集引”的修辞手法,直接地引用几人几处的话语,集引恰当,使用适宜,加强了对联的艺术感染力,达到精炼语言的目的。上联“松风送抱”的“松风”,引自梁简文帝诗,“送抱”引自《南史·张元传》,将海风从松林间吹入怀抱的情景,描绘得更加活泼,形象生动,耐人寻味。下联的“山雨欲来”,引自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这里虽只引了短短的四个字,却将“山雨欲来”前,那种风起云涌,日色昏暗,风满楼的景状,描摹得淋漓尽致,有声有色,让人自然产生出驻足避雨的念头,与下文的“且留脚步”,有不谋而合、水到渠成、异曲同工之妙。

  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平仄入律,用“松风送抱”对“山雨欲来”,“正荡胸怀”对“且留脚步”,“近看”对“遥听”,“镜海波光”对“青洲渔唱”,“莲峰岚影”对“嫣阁钟声”,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恰到好处。而且文辞优美,用词讲究。上联的“近看”,将松山寺周围的浩海、秀峰、苍松、翠柏,尽收眼底;下联的“遥听”把渔歌、钟声尽入耳中。一个“近”,一个“遥”,相反相成,巧妙结合,互相村托,妙趣横生,起了画龙点睛、连结全联的妙用,真称得上是神来之笔。这样一副情景交融,幽雅别致,新颖自然的名胜风景联,题在远近闻名的松山寺,是最恰当不过的,可以说是相得益彰。无怪乎,题在地处边远的山寺的一副对联尚能传扬中外,并为对联家们所选用和赞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5 07: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江若变作春酒
     问余何事栖碧山



      此联为1930年3月,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来采石游览,参观广济寺时所题。系集李白诗句而成。上联出自李白《襄阳歌》:“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下联出自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一生爱好诗酒,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各地名山胜水,无不流连。广济寺位于太白楼之西,始创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旧名石矶院,又名资福院,香火极盛。此联题于此处,无论从李白诗意,还是结合当地景致,都十分贴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6 09: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扬波喷云雷,笔落摇五岳;
举杯邀明月,垂辉映千古。


   此联为当涂县青山李白墓园中太白祠楹联,为赵朴初先生手书。四句均为李白诗句,惟最后一句因平仄要求改动一字。“扬波喷云雷”出自李白《古风•其三》:“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笔落摇五岳”出自《江上吟》,原句为“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此处为字数统一,删去前面修饰性的两个字。“举杯邀明月”则出自著名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垂辉映千古”出自《古风•其一》,原句为“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此联集李白四句诗,生动地表现了李白诗歌“惊天地、泣鬼神”的雄浑气势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以及其辉映千秋的巨大影响,可谓生动贴切,匠心独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7 00: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庆大观亭联


  
    莽乾坤能得几人闲?早安排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
    好风月不用一钱买,休辜负青山红树,送爽气西来。


                                       ——王珊森撰 安庆大观亭联

  【注释】(1)莽乾坤:即莽莽乾坤,意同“苍茫大地”。 (2)铁板铜琶:演奏歌曲时的乐器。宋俞文豹《吹剑录》:“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学士指苏轼。 (3)大江东去:词牌名,即《念奴娇》。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是“大江东去”,为人传诵,认为这首词是苏词豪放风格的代表作,因将“大江东去”用作《念奴娇》的别称,作词牌用。 (4)好风月不用一钱买:唐李白《襄阳歌》诗:“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这里是化用。 (5)红树:秋天枫树的枫叶,因霜后叶子呈红的颜色,故称红树。元勃罗御史《南吕·一枝花·辞官》:“芦花千顷雪,红树一川霞。” (6)安庆大观亭:在安庆市西南隅正观门外,为明代知府陆钶创建。大观亭气势雄壮,俯瞰长江,是江南有名的亭台之一。亭旁还有联盖亭、徐锡麟纪念亭和元代余阙的坟墓。

  【鉴赏】这是一副名胜风景联。作者站在气势雄伟的大现亭,俯瞰涟滚东去的长江,遥看远处的青云红树,面对秋高气爽的天气,观赏着气象万千的壮丽景色,呼吸看清新的空气,不觉心潮汹涌,遐想联翩,情不自禁地振笔疾书,惜古喻今,写下了这副境界开阔,气象豪迈,意境深远的对联。它将大观亭周围的壮丽秋景和奔腾不息的浩瀚长江,描绘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有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河胜景图。它既赞美了大观亭这个名胜景观,缅怀了千古风流的历史人物,又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和对历史上“风流人物”的崇敬心情。

  这副对联既是一副名胜风景联,又是一副抒情联,它采用了“集引”、“藏典”的艺术技巧,把历史典故运用到对联中,暗寓哲理,一语双关,不但丰富了对联的内容,使人产生联想,而且以典故对照现实,加深了思想深度。如上联的“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是宋俞文豹《吹剑录》文句的化用。它用短短的几句话,将苏轼《赤壁怀古》中描绘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壮阔境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又由浩荡的长江,波涛滚滚,日夜奔腾,无止无休的景观,联想起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就象东流的江水,一去不复返。因而在缅怀千古风流人物的同时,抒发了作者江山如故,人事已非的感觉之情,慨叹了莽莽乾坤能有几个像苏轼一样饱览江山胜景,写出《大江东去》的千古绝唱,也为作者自己能有幸一睹大观亭的壮丽奇观感到兴奋和自豪。下联的“好风月不用一钱买”,是唐李白《襄阳歌》诗句的化用,“红树”是引自元勃罗御史《南吕·一枝花·辞官》。在这里作者描绘了满目青山,一川红叶的奇丽的秋天景色,告诉人们不要辜负这“不用钱买”的“好风月”,要自由自在地呼吸着从西风中送来的清新空气,尽情地欣赏和享受大自然给人造就的旖丽风光,但又不是消极的享受,而要象“千古风流人物”那样,珍惜这大好时光,奋发向上,为祖国为人民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这种借用典故,集引前人诗词文句组成对联的艺术技巧,使对联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对景物的描写更加有声有色,形象逼真,倍增了诗情画意,令人读之,心往神驰,陶醉在无边的秋色之中,既联想起风云变幻的历史往事,又增加人们的游兴。古人云:吾人读书,于妙词警句,哪怕是抄来的,嵌于文中,合乎情调,也称可观。这副对联正是一副运用得宜,合乎情调的巧对佳联。

  这副对联,不仅寓意深刻,用典得当,全联上下,人以景移,情由人传,情景交融,使语言高昂、协和、流畅,而且对仗工整文词讲究。如上联的“莽乾坤”对“好风月”,“早安排”对“休辜负”,“铁板铜琶”对“青山红树”,“唱大江东去”对“送爽气西来”,对得恰到好处。尤其是上联的“早安排”,既突出了苏词纵论古今,横览江山,风格豪放的特点,又揭示了“大江东去”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下联的“休辜负”,既叫人尽情欣赏、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又叫人珍惜大好时光,奋发进取,对全联起了画龙点睛和抒发情感的作用。令人读来,心胸开朗,豪情满怀,为自己的祖国有如此美好的山河和“风流人物”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8 00: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江甘棠湖烟水亭联


  
    烟柳有情,骀荡春光,风籁更催晨笛起;
    水天无际,澄鲜秋色,月明远共夜珠来。


                                                    ——佚名撰 九江甘棠湖烟水亭联

  【注释】(1)骀荡:舒缓荡漾的样子。常用来形容春天的景色。南朝齐谢眺《直中书省》诗:“朋情以郁陶,春物方骀荡。”刘良注:“骀荡,春光色也。” (2)风籁:风声。宋苏辙《会景亭》诗:“冈峦向眼尽,风籁与耳谋。” (3)澄鲜:清新。宋朱熹《入瑞严道闲得四绝句呈彦集充父二兄》诗:“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4)共:通“拱”,环抱,拱卫。 (5)夜珠:夜明之珠,亦称“夜光珠”。唐宋之问《晦日昆明池应制》诗:“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此处系比喻,指甘棠湖四周灯火点点,似颗颗夜明珠。 (6)甘棠湖烟水亭:在江西九江市中心,湖面积约270亩,由庐山泉水注入而成。湖中筑有长约50米的长堤,堤上有宋代修建的思贤桥。清风徐来,满湖碧波涟漪,景色优美动人。烟水亭立于甘棠湖中,原名浸月亭,初建于唐元和十一至十三年(816—818年)。相传为三国时东吴都督周瑜点将台旧址。该亭多次兴废。据传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来九江讲学,其子修建此亭时,取“山头水色薄笼烟”而名为“烟水亭”。现亭为清末僧人古怀化募修建而成,亭前有石剑匣两座,亭内有船厅、纯阳殿、翠照轩、五贤阁、亦亭、宴会厅、境波楼等。1972年全面修复,并建曲桥一座,自湖畔蜿蜒接于亭上,以便游人参观。

  【鉴赏】本联是一副对仗工整、意境清新的扇对名胜长联。它以饱含诗情画意的笔触形象逼真地描绘了烟水亭四周的湖光水色,充分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无比秀丽的自然风光与巧夺天工的名胜古迹的无限热爱之情。吟哦这副对联,仿佛置身亭中。瞩目亭外,甘棠湖的春情秋景、烟柳月色似乎历历在目,不啻是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美的享受。

  作为一副风景名胜联,本联采用鹤顶格嵌字法,将亭名“烟水”二字分别嵌入上下联之首,显得十分贴切。全联围绕“烟”、“水”二字展开,写景状物具有巧夺天工之妙。上联首句“烟柳有情”,系将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词的最后一句“烟柳断肠处”反其意而用之,由此入手,传神地描绘烟水亭及其所在的甘棠湖春天的清晨景色:湖畔烟雾缭绕的杨柳含情脉脉地随着春风飘拂,春光明媚,风送笛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唤醒了贪睡的人们,真是好一派令人陶醉的烟柳含情、春光荡漾、晨笛悠扬的早春风光,大有让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之魅力。下联首句“水天无际”是化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中“水随天去秋无际”一句而成。下联刻意摹状烟水亭及其四周的秋夜景色,更是别具神韵:秋日之夜,眺望甘棠湖,清新透彻的秋水茫茫,水天相接,碧波无际;明朗的月色下,闪烁着点点灯火,仿佛无数的夜明珠撒落人间。这迷人的秋夜景色,怎能不叫人赞叹不已。

  本联最大的特点是抓住甘棠湖烟水亭这一名胜的特征来做文章。烟水亭春天的清晨风光和秋日的月夜景色别有情趣,各有特色,对联作者即抓住不同时令所具有的特征来绘景状物,并且寄情于景,故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诗情画意之感。

  这副对联是一副严式扇对长联,上联平起(烟yān)仄收(起qǐ),下联仄起(水shuǐ)平收(来lái),上下联各对应句、对应词的对仗极为工整,尤其是“有情”对“无际”、“春光”对“秋色”、“晨笛”对“夜珠”等,更给人以天衣无缝的感觉。

  总之,本联撷湖光水色之精英,用隽永绮丽之文辞,以写景为主,以景带情,寄情于景,内容凝炼深厚,格式严谨完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9 00: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江甘棠湖烟水亭联


  烟水亭,吸水烟,烟从水起;
  风浪井,搏浪风,风自浪兴。


                                    ——佚名撰 题甘棠湖烟水亭联

  【注释】①烟水亭:原名浸月亭,在九江市甘棠湖中,建于唐元和十一至十三年(816-818),相传为三国时东吴都督周瑜点将台旧址。唐诗人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时,建亭于其上。后人因其《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之意,遂名浸月亭。北宋熙宁年间理学家周敦颐来九江讲学,此亭改以他的名句“山头水色薄笼烟”而命名为“烟水亭”。后废。1972年全面修复,并建曲桥自湖滨蜿蜒与亭相接,以便游览。②浪井:又名灌婴井、瑞井。井址在今九江市西园路,相传为西汉名将灌婴在高祖六年(前201)带兵驻扎九江时所凿,故称灌婴井。因井紧靠长江边,旧说井与长江相通,当江上刮风,井中似有浪兴,故名浪井。李白在《下浔阳江彭蠡寄王判官》一诗中写道:“浪动灌婴井,浔阳江上风。”该井在大旱之年,江水下落,井水也不会枯竭。1979年将井淘浚建有四角亭。⑤搏:对打、搏斗。

  【鉴赏】这是一副重字联,或称复字联。上联的三个“烟”字,三个“水”字,同下联的三个“风”字、三个“浪”字两两相对。这几个字的重复出现,有三个好处:一是使对联更加口语化,这样更易为普通群众所接受;二是可以造成声调回环的效果,读来和谐动听;三是叙事时层次清楚,说理时阐述透辟。这三个好处在重字联中得以充分体现。此联明白如画。上联用动词“吸”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蒙蒙水汽烟霭向烟水亭的流动,接着写了“烟从水起”,点明烟霭生成的主要原因。下联相应地用一动词“搏”字,形象地夸张了井内的风浪,跟着写“风浪兴”,指出风浪间的关系,风产生的原因。上下联对仗严整,将亭与井的景色描写得有声有色,奇丽而多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0 00: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颐和园涵虚堂联
  
    碧通一径晴烟润;
    翠滴千峰宿雨收。


                            ——佚名撰 颐和园涵虚堂联

  【注释】(1)碧通一径:指颐和园绿树丛中的小径。 (2)润:潮湿。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词中云:“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3)宿雨:指昨夜的雨。 (4)颐和园:在北京市海淀区,我国名园之一。初为金帝完颜亮的行宫,明辟为皇室的好山园,清乾隆15年(1750)改名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为英法联军焚毁,光绪14年(1888),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重建此园,并改名颐和园。全园由昆明湖、万寿山和各种宫殿组成,借西山为外景,占地约290公顷,园内山青水秀,阁耸廊回,富丽堂皇,兼有人工与自然之美,合南北园林建筑艺术于一体,可谓集天下园林之大成。

  【鉴赏】这是一副风景联,有如下特点:

  1.以景为主,景联绝作。颐和园可写景很多,作者抓住雨后初晴的瞬间景色来描绘颐和园的胜景,可谓匠心独运,于平凡中见独特,于小处见全景。

  首先,作者抓住颜色的特点来写景。雨后的颐和园,空气清新如洗,山水给人一种更晶莹、更灵秀的感觉,而这一切感觉都是由于山水的“绿”引发而来,因此,“绿”既是雨后颐和园最平常、也是最不凡的特点。作者先用一个“碧”字来写小径周围的景色和全景的特色相一致,说明小径处于碧绿芳香的树丛之中,再用一个“通”字来写小径的幽静、深远和若隐若现,把静的东西写成动的东西,使静中有动。之后,作者又把镜头拉高、拉阔,用“晴烟润”来写雨后的空间景色。仿佛给人这样一种画面:太阳出来后,朝雾仍弥漫着大地、天空,阳光穿透浓雾,折射出万丈金光,浓雾渐渐变稀、变薄,如烟、如纱般慢慢升腾。作者用一“润”字来修饰“晴烟”,既点出了雨后朝雾的潮湿,又化出如烟的朝雾象雨露般滋润着大地、天空的意境。下联作者先用一个“翠”字来描绘周围“千峰”的景色,仍是抓住一个“绿”字,再用一个“滴”字极言千蜂的绿,更是神来之笔。郁郁葱葱的千峰绿得好象要滴下一点一点的绿水来似的,这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人间胜景图,看到这种景色,有谁能够不激动、不
先睹为快呢?“滴”字把静态的绿写成了动态的绿,是下联的关键字,它的神妙,完全可以和王安石诗句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相媲美。“收”字用在这里,也恰到好处,夜雨停歇,作者不用“止”、“停”、“歇”等字,而用一“收”字,好似一夜的夜雨突然被什么人收掉似的,这种人格化的作用,是“停”、“止”、“歇”等字无法达到的。

  2.寓情于景。中国向有“情景交融,相得益彰”之说,此联也深得此味。作者采用移情的手法,把自己对颐和园炽热、纯真的眷恋之情,完全赋予无限美好的景色中,情景交融,读来使入产生见景生情、情中有景的感觉。

  3.本联采用了电影扫描的手法,镜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慢慢拉开。“小径”是近景、小景,“千峰”是远景、大景。近景与远景、小景与大景相互对比、相互映衬,给人以一种立体景观的感觉。

  另外,本联对仗工巧,用词清丽,语言明快,读来使人感到其秀色可餐,如身临其境,是写景联的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1 00:25:33 | 显示全部楼层
       侍金銮,谪夜郎,他胸中有何得失穷通?但随遇而安,说什么仙,说什么狂,说什么文章身价?上下数千年,只有楚屈原、汉曼卿、晋陶渊明,能仿佛一人胸次;
    踞危矶,俯长江,这眼前更觉天地空阔。试凭栏进眺,不可无诗,不可无酒,不可无奇谈快论。流连四五日,岂惟牛渚月、白苎云、青山烟雨,都收来百尺楼头。


    这副长联共118字,是太白楼楹联中最长的一副,为黄琴士所撰。黄氏为泾县人,曾主讲翠螺书院。
    此联上联说李白生平既曾有侍奉玄宗于金銮殿的显赫,又有被远谪夜郎的酸辛,但他生性磊落豁达,何尝对个人得失耿耿于怀?什么“仙”呀、“狂”呀、“文章身价”呀,都难以概括真实的他。数千年间,只有他能集战国时屈原的忠愤、汉代东方朔的狂傲、晋代陶渊明的旷达于一身。下联则由回忆李白转入自己在太白楼所见的景致与感怀。登临绝壁临江、千古一秀的采石矶,俯视脚下浩荡东流的长江水,顿时觉得江天浩渺,天地空阔。在此处凭栏远眺,怎么能无诗,怎么能无酒,又怎么能无李太白那样的高谈阔论,一抒胸中怀抱?在此高楼上就该盘桓四五日,不仅仅要饱览牛渚明月、 白苎浮云、青山烟雨,更要缅怀李太白之绝世才情与坎坷身世。  全联之妙就在于有历史,有现实;有景物,有情感。情景交融,胸襟开阔;诗情画意,快人快语,通过排比夸张,将眼前景与胸中情结合起来,一气呵成,感人至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2 00: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颐和园涵虚堂联


  西岭烟霞生袖底;
  东湖云海落樽前。


                    ——佚名撰 题北京颐和园涵远堂联

  【注释】①西岭:即北京西郊群山别称,名胜众多。②东湖:指昆明湖。③樽:酒杯。李白《前有樽酒行》:“金樽绿酒生微波。”④颐和园:在北京海淀区,原为清宫行宫花园,我国名园之一。⑤涵远堂:在颐和园昆明湖岛中。

  【鉴赏】北京颐和园内名胜众多,兼之园内外各大小景点点缀,美不胜收。诚然,作者要在十四字的短句中面面俱到地写其景致全貌,确非易事,而好联者妙笔生花,独选了“烟霞”“云海”两种大自然现象,用“生袖底”和“落樽前”这样的夸张笔法将西岭和东湖之景形象地衬映勾勒了出来,可谓精练之笔。这副短联初读之,犹读一首诗,继读之,犹看一幅画。有人认为其诗画兼而有之,诚然如此。这副对联,其内涵之深也耐人品味。作者写的看起来是 “西岭烟霞”和“东湖云海”,实则写了一种人生处世行事之意:人要站得高,将四海烟云尽收“袖底”;下联“东湖云海落樽前”,加深了上联的涵义。这副对联的写法精巧,作者写景状物,用夸张的笔法将自然界的景物勾勒一二,形象生动。加之平仄谐调,对仗工整,其艺术效果自然在许多对联之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北社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社诗社 ( 粤ICP备13049926号 )

GMT+8, 2024-4-24 13:23 , Processed in 0.01849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