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社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北社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北社 诗社 诗词
《北社集》正式发布中国北社诗社社友名录中国北社诗社章程新人入社申请参考
楼主: 梅庐

山东名人集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7 12: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史前传说时代的山东名人

山东的原住民是东夷人,在4600年前,以蚩尤为首领,役龙使豹,呼风唤雨,铜头铁肩,被估计为古代最早的金属冶炼者。英雄的蚩尤跟项羽禀性差不多,把黄帝打得九战九负,却一战而北。蚩尤死后,被黄帝尊为战神,画成图腾来吓唬别的不服气的人。
据说,头盔是蚩尤最先发明的,顶上还装了兽角,可以刺人——像三角恐龙——蚩尤也是满有想象力啊。青铜头盔像一个扣着的钟,顶子部分隆起得比现代头盔高,那是为了容纳古人的大发髻。顶上还浇铸成各种兽面形状,用来吓敌人一跳,表面经过打磨,比较光滑,但里面粗糙不平。因此,要先裹上头巾再戴盔,以免蹭掉头皮。头盔顶上还有一个插座,可以装上野鸡羽毛,将军级别越高,羽毛越长,为了突出在战场上的指挥地位和可见度。如果是元帅,那就像戏台上的杨宗保那样,插上两条雉鸡翎啦!
继蚩尤之后,山东的东夷族名人是“大舜”,再往后是射掉九个太阳的后弈(嫦娥的老公),其他还有造字家仓颉、大司法家皋陶和盘古、伏羲以及伏羲的老婆女娲、有巢氏等等,都是山东名人,只是有些成为了神话。
东夷人民的特点是善射(比如后弈),好勇(比如蚩尤),有仁心(比如大舜),并且喜欢养猪——大汶口坟墓里出土猪头。东夷的文明程度其实很领先。猪的四个小腿儿,没法逐草而居,说明他们不迁徙。既然不迁徙,东夷族的农业文明也就不会落后。古代拆字先生把“夷”拆成“大”和“弓”,“大”是君子的意思,“弓”,说明这些大人君子们善射。
大人君子据说又长寿,所以东夷有不死之国,天真的秦始皇还到山东沿海的乌托邦寻找不死药。最近,有人甚至拿墨西哥的八卦太阳历做证据,说东夷人穿过白令海峡,成为印地印第安人的始祖,倘如此,那简直是值得骄傲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7 12: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曲 诗 文
                (公元1849年——1914年)


--------------------------------------------------------------------------------

  清末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山东莱阳县爆发了 一场大规模的人民抗捐抗税斗争。曲诗文就是领导这 场反封建斗争的著名领袖。

                 拜盟立会闯县城
  曲诗文,莱阳城西柏林庄人。他自幼务农,一直 过着贫苦的生活。领导抗捐抗税斗争这年,他已年逾 花甲。由于他性情刚直,见多识广,又乐意为穷乡亲 抱打不平,因而深得群众爱戴,人们都叫他“曲大 爷”。
  宣统二年春天,莱阳遭遇寒霜,麦收无望,粮价 飞涨,乡间断粮绝炊的农户“十居其九”。这时,当 地的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根本不顾饥民死活,却借 推行所谓“新政”之名,增设种种苛捐杂税,向人民 肆意摊派,百般勒索,致使人民的负担“骤增至数十 倍”。面临春荒,老百姓已无法糊口,再加上封建统治 者的横征暴敛,更使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曲诗文 挺身而出,他决心通过斗争,为乡亲们争得一条活路。
  这年三月十二日(公历4月21日),曲诗文召集各村 代表二十余人,在县城西北的唐家庵聚会,商量成 立“联庄会”,以联合各村群众抗捐抗税,并议决同时 发动众乡亲,向官府和劣绅讨还“积谷”。“积谷”本 是早年各乡人民储存的一万多石备荒粮。但后来官绅 朋比为奸,竟将全部积谷变卖侵吞。各乡人民对此事 早就气愤填膺,如今曲诗文号召清算讨还“积谷”,立 刻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不久,曲诗文又联合五 十多名骨干分子,再次“拜盟立会”,发誓“反对‘新 政’,抗不纳捐”,决定立即率领各村群众去县衙请愿 示威。会上,大家一致推举曲诗文为总指挥,由梁好 泊村的于祝三负责联络,并以“转牌”传令各乡,要 求一乡鸣锣,众乡皆出。
  四月十三日(公历5月21日),曲诗文带领数千乡民, 浩浩荡荡闯进莱阳县城,严正要求官府迅速清理“积 谷”旧账,减免苛捐杂税。县令朱槐之吓得魂不附体,连忙答应十日内结清谷账,缺者追赔。不料,请愿队 伍刚刚退出县城,朱槐之脸色一变,急令属下紧闭城 门,马上赶制数百副镣铐,扬言要捉拿曲诗文等人。 他还暗中通知侵吞“积谷”的劣绅赶快逃匿,并邀请 清军巡防队、水师营官兵八十名到县城防守。
  五月四日(公历 6月10日),曲诗文又在城西九里河 集合四、五千人,再次向朱槐之提出清算积谷、废除 苛捐的要求。朱槐之见众怒难犯,便狡猾地声称,苛 敛捐税和侵吞积谷,“皆王景岳所为,官实不知”。 王景岳是柏林庄著名劣绅,一向勾结官府,欺压百姓, 鱼肉乡里,群众恨透了这条地头蛇。次日,曲诗文即 率乡民来到柏林庄。王景岳早已逃遁,乡民们见状一 拥而上,动手拆毁了王家的深宅大院,把拆下的门窗 梁柱运到九里河滩,付之一炬。接着,曲诗文集合数 万群众,声言进城严惩贪官污吏。朱槐之闻讯大惊失 色,慌忙派人出城与曲诗文谈判。曲诗文代表“联庄 会”提出:立刻惩办“三害二蠹(dU渡)”;清算“积 谷”;免除一切苛捐杂税等。同时,为防止官府搪塞变 卦,要求立碑为凭,并发布曲诗文等无罪的文告。朱 槐之为势所迫,只得一一答应。消息传开,广大群众 无不拍手称快。

               举刀挥众战官军
  抗捐抗税斗争的初步胜利,使省城济南的封建统 治者坐立不安。五月二十一日(公历6月27日),山东巡 抚孙宝琦将朱槐之革职,改派一名叫奎保的接任县令。 奎保一上任,即把“联庄会”的要求全部推翻,并下 令严拿曲诗文。同时,孙宝琦又派候补道员杨耀林督 兵百余人,也凶神恶煞般地向柏林庄扑来。这伙官军 沿户搜查,肆行淫掠,随意开枪屠杀百姓,深深激怒 了曲诗文和广大群众。
五月二十七日(公历7月3日),曲诗文传令集众于南 岚村,正式宣布武装起义。他发布起义“檄文”,痛斥 清朝统治者“行苛政,阴险惨毒”,庄严宣称:“今天 赐我以济民之任,吾必杀尽贪官污吏与诸绅士,斩草 除根。”县城外九里河一带成为起义队伍活动的基 地,大营就设在柏林庄的大庙内。曲诗文又将队伍分 为四路,分别由于祝三、李寿山、马老三,钱金山任东西南北各路指挥,决定各路人马迅速包围莱阳城。当时,参加起义的数十万群众,都自备食物,驻扎于沿河岸边,并昼夜轮班赶制火药、大炮,誓与官军决一死战。
  六月四日(公历7月10日)上午,曲诗文登上城北亭 山,指挥发炮轰城。炮声一响,起义群众蜂拥而进, 杀声震天,但城防甚严,难以攻破。随后,曲诗文命 令从城东北、西北两处发炮攻城,又派人设法靠近城 墙,埋置炸药,企图炸开缺口,但数次爆炸,均未奏 效。攻城的第三天,曲诗文不顾年老,横刀跨马,身 先士卒,带领队伍发起猛攻。不幸,他于酣战中坠马 伤额,无法指挥,被迫下令暂时收兵。
  莱阳城外连日来的炮声,使面临崩溃的清廷大为 恐慌,朝廷急命孙宝琦“赶快扑灭”曲诗文领导的这 支起义武装。孙宝琦一面设法从内部瓦解起义队伍, 一面派遣大批反动军队,携带洋枪洋炮,前往镇压手 持简陋武器的农民起义军。同时,他还无耻勾结霸占 胶州湾的德国侵略者,请求洋人协助剿杀这场起义。 从六月七日(公历7月18日)开始,经过几天血战,起义 队伍伤亡很大,粮食、弹药供给严重困难,渐感不支。 为减少损失,曲诗文率队撤离柏林庄一带。撤退中, 他指挥起义群众,英勇抗击尾随而来的大队敌人,但 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起义最后失败了。

                 至死不屈
  曲诗文领导的抗捐抗税斗争虽然失败了,但这场 斗争震动全国,揭开了山东辛亥革命的序幕,促进了 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起义失败后,在人民群众的掩 护下,曲诗文逃往外地,埋名隐姓,辗转藏匿。宣统 三年(公元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前夕,他又联合招远县 郭福年,准备再次攻打莱阳城。至民国三年(公元1914 年),在北洋军阀袁世凯的黑暗统治下,曲诗文从外地 潜归家乡,继续联络各乡群众,动员人民与反动统治 者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因此遭到敌人的仇视和搜 捕。
  这年深秋的一个夜晚,曲诗文刚从外地回到家中, 就听见有人叫门。他披衣出来开门,几个奸细和官兵 一拥而上,把他捆了起来。接着,曲诗文的大儿子曲 洪言和三儿子曲洪昌也被一起逮走。在莱阳城大牢 里,曲洪言被吊起来抽打,曲诗文眼见儿子遍体鳞伤, 却不吭一声,最后,他对紧咬牙关的曲洪言说:“真不愧是曲诗文的儿郎!”三天后,莱阳县知事周大封将曲 诗文押送烟台。在袁世凯的爪牙烟台镇守使聂宪藩的 衙门里,曲诗文遭到残酷拷打,脚上全被钉上铁钉, 受尽了酷刑。可是这位六十五岁的老英雄毫不屈服,对 着折磨他的狱吏说道:“你爷爷我不在乎,还有什么新 鲜好‘吃’的,尽管都拿来我尝尝!”不久,曲诗文即被 杀害。他用自己的英勇斗争和殷红的鲜血,在山东近 代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极为悲壮的一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7 12: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石 介
                  (公元1005-104年)


--------------------------------------------------------------------------------

  石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人,北宋前期的著名学者。因他曾住在徂徕山下,从事著述讲 学,放时人称他徂徕先生。
  石介家庭出身贫寒,自幼好学。长大后出外游学, 进应天(今河南商邱)府学学习。他在学习期间,生活极 为艰苦,吃不上莱,有时连口粮也不宽裕,但他却安之若素,是府学中最用功的学生。府官王渎见他生活实在太苦,便派人送他一餐酒饭,但几天过去了,酒菜都已变质,他却未动一口。范仲淹当时正在府学任教,对他的这种勤俭苦学精神,极为称赞。 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石介二十六岁,考 中了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初任郓州(今山东郓城)推官, 后任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邱)推官,镇南掌书记、嘉 州(今四川乐山)军事判官(代替父亲石丙任职),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任国子监直讲,后经宰相杜衍的推荐,升为太子中允,直集贤院。他的著作很多,但有些已经失传,今有《徂徕集》传世。 石介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于讲学和著述。他讲 学,不拘泥于先儒传注,多有新义,很受学生欢迎。他任国子监直讲后,“学者从之甚众,太学由此益盛。”
  北宋时期,封建统治者广度僧道,大修寺观,因 而佛教、道教泛滥成灾广大批劳动力脱离了生产,大 量钱财消耗于佛事道场,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支。石 介看到这些,感到非常痛心;他基于儒家正统立场, 视“佛老为蠹”,写《辨惑队》《上刘工部书》《上范中丞书》等,对佛老进行了猛烈抨击,他说:“佛之为患,佛之悖道,佛之坏教,佛之逆人理,佛之乱中国。”他指出,历史上崇尚迷信者,莫过于秦始皇、汉武帝、梁武帝三人了,秦始皇为求神仙,汉武帝为求黄金术,梁武帝为信奉佛教,可以说竭尽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但结果怎样呢?他们非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把性命 也丢了,这个教训还不应当记取吗?他断言:“吾知必 无神仙也,必无佛也,必无黄金术也。”他呼吁朝廷必 须禁止佛老,并要大力提倡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 道,使儒教发扬光大,实现“中国一教”的理想。
  北宋前期,文坛上是形式主义的西昆体占统治地 位,杨亿、钱惟演等人为代表的“雕章丽句”、空洞无 物的作品,盛行一时。石介继古文运动先驱王禹僻之 后,写《怪说》《上赵先生书》等对西昆体进行了有力 批判,他指出,“今之为文,其主者不过句读妍巧,对 偶得当而已,极美者不过事实繁多,声律调谐而已。 雕锼(sou廋)篆刻伤其本,浮华缘饰丧其真,于教化仁 义、礼乐刑政,则缺然无仿佛者。”这样的文章,是毫无用处的,他决心要“与二三同志极力排斥之,不使善于遗”,并号召士大夫行动起来,共同清除这种“淫文”、“淫词”,使“有宋之文,赫然为盛,与大汉相视、钜唐同风”。他认为,写文章必须“本于教化仁义,根于礼乐刑政,而后为之词”。可以看出,石介是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主张文体改革的,他反对西昆体也有失之偏激的地方,但他主张文要务实,经世致用,还是可取的。
  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一1048年),北宋出现了政治危机,面对这一危机,一些开明士大夫提出了政 治改革建议。围绕政治改革,官员之间形成了两派:以宰相吕夷简等人为首,他们因循守旧,反对任何改革,另外一些较为年轻的官员,如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则坚决主张和支持改革,两派官员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为便于推行改革,宋仁宗将守旧派官僚吕、夷简、夏竦(s6ng半)等人调离朝廷,而将一些坚持改革和同情改革的官员安排到了重要岗位上,庆历三年,章得象任平章政事,晏殊为平章政事兼枢密使,贾昌朝为参知政事,韩琦、范仲淹,富弼同为枢密副使,欧阳修、王素,余靖、蔡襄并为谏官;一时人材济济,改革派控制了局势。看到这一大好形势,石介非常高兴地说:“严此盛事也,歌颂吾职,其可已乎1”
  乃作《庆历圣德诗》,歌颂这件事。诗中对在朝的宰相、执政,谏官等极力推崇,称他们为“众贤”,“正人”; 而对吕夷简,夏竦等则斥为“邪孽”、“大奸”。诗一传 出,讲官孙复就感到不妙,预言:“‘石介祸始于此矣。”
  范仲淹对石介的这—鲁莽做法,也很不满,惋惜地 说;“为此鬼怪辈坏事。”韩琦也说:“天下事不可如此, 如此必坏!”确实如此,石介“乐善疾恶,喜声名,遇事 奋然敢为”他虽然敢说敢为,但却书生气十足,这样,只能泄一时之愤,求一时之快,并不能从政治上揭露,批判守旧派,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战胜守旧派。 果然,庆历四年,当宋仁宗在政治改革面前退缩, 又重新起用守旧派官员时,守旧派便反扑过来,打击 迫害石介和其他改革派官员了。夏竦先是暗中让他的女奴摹写石介的字体,随后便伪造出了石介为富弼起草和缮写的废立诏书。擅自废立,这是要判死刑的,问题揭出后,多数官员都感到这是人身陷害,富弼,石介决不会干这种事。仁宗虽然也没有相信,但石介等人依然感到压力很大,只好向皇帝提出外任申请,这年十月,石介被任命为濮州通判。 为了避嫌,杜衍,富弼,范仲淹、韩琦等人,也相继离开朝廷,到地方上去了。 夏竦的陷害,虽然没有得逞,但却对石介的精神 刺激很大,从此他一病不起,还没有等到上任,便病 死了,年龄仅有四十一岁。
  石介虽死,但陷害并未停止。这时,徐州发生了 孔直温的反宋起事。朝廷在镇压孔直温的过程中,发 现了石介与孔直温的通信,于是,夏竦借此又造出谣 言,说石介未死,已北走契丹,拟联合契丹攻宋等等。 石介原籍奉符,属于兖州管辖,杜衍当时正任兖州知 州,夏竦的矛头所向,不仅在石介,而且也指向了杜衍。因为身为知州的杜衍,属县出现了这样大的案子,责任已经很大,更何况石介还是由杜衍推荐的呢!仁宗接到夏竦的奏章后,立即令杜衍剖棺验尸,查对石介是否已死。 接到剖棺诏令后,杜衍十分为难,他深知石介已 死,但不剖棺就是违抗朝命,剖棺又感到有失国家礼 仪,也对不住石介及其亲属。怎样才好呢?他经过反复思考,下定决心以身家保石介已死,石介的亲友数 百人,也具保石介死,死后的石介这才免受剖棺之灾。
  总观石介的一生,他在学术思想上抨击佛老,倡 导古文,在政治上支持改革,这些都应予以恰如其分 的肯定。他为人正直,乐善嫉恶,敢作敢为,虽然被迫害致死,但这种精神和情操,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7 12: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宋 景 诗

                   (公元1824年——?)


--------------------------------------------------------------------------------

  “三月里,三月三,宋景诗造反。人喜欢。”这是 广泛流传在黑旗军领袖宋景诗家乡一带的一句民谣。 这位农民反清起义英雄的斗争事迹,一直为广大人民 群众所赞颂。

                    习练武功
  清朝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宋景诗出生在鲁西 堂邑县小刘贯庄(今属山东冠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 十几岁起,他就给地主富户当雇工。到起义之前,他 一直是靠为人种田、推车,烧窑、打铁等糊口。为了谋生,他也曾贩马、当兵、卖豆腐,有时还冒着官府缉拿的危险,走南闯北,结伙贩卖私盐。艰辛生活的磨难,使宋景诗自幼就富有反抗精神。他经常对小伙伴们说;“咱们造反吧,我当头儿!”青少年时代,他对于清朝统治者更是充满了仇恨。在家乡人民的直接影响下,宋景诗决心学一身超群绝伦的武艺,为穷苦人民报仇雪恨。
  为了习练武功,宋景诗到处拜师求艺。西汪村的孙汝敬,就是和他关系最深的一位著名师父。拜师的那天,宋景诗穿一身干净衣服,以表恭敬。孙汝敬为试探他的品行和诚意,特招呼妻子拿粪叉子来挑粪。宋景诗抢过粪叉子说:“我去。”孙汝敬一语双关道:“你这么干净,干这个不行。”宋景诗马—亡裤腿一卷,衣裳一脱,跳进粪池就挑起粪来。孙汝敬见此情形,便欣然收他为徒了。在孙汝敬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十几年勤学苦练,年轻的宋景诗已经具有非凡的本领。他身体虎实,力大过人,挥拳踢脚时,一二十人也难以贴身;飞锤、飞镖能百步打人,一无虚发;在马上耍大刀,将刀扔出去,马向前一窜,接了刀又耍起来;他的枪法尤好,外号“一百趟”,使起左把枪来,更是令人无法抵挡。宋景诗武艺高强,又经常以武会友,使他结识了许多武林豪杰。壮年时,他还以打拳卖艺和替人看家护院等方式,收徒传艺,广泛交游,足迹踏遍鲁西很多州县,联络了大批志在反清的英雄好汉。平时,他常常为保护穷人利益,出头打抱不平,因而多次被逮入狱。这样,宋景诗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越来越高,为以后领导起义准备了条件。
  
                     劫牢起义
  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春天,进入山东的太平天 国北伐援军,曾路经小刘贯庄附近的清水镇,北上攻 破了运河咽喉重镇临清州城。当时,孙汝敬毅然参加 了太平军,还把他使用的铁杆长枪留给宋景诗,以示 纪念。太平军的英勇斗争和师父的行动,给予宋景诗 以很大影响。以后几年间,随着鲁西人民反清抗粮运 动日益高涨,宋景诗加紧准备发动起义。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山东又遇大灾荒。清政 府不顾人民死活,以镇压太平军和捻军为由,加倍向 各地派征钱粮,苛敛捐税。宋景诗决定抓住时机,首 先带领家乡人民展开抗纳钱粮的斗争。十月的一天,官吏、豪绅向群众催交额外摊派的“团练费”(即用以组织 反动地主武装“民团”的经费), 穷乡亲们非常气愤, 纷纷议 论。宋景诗立即号召大家前往县城,要求县官免交。 成百上千的男女老少很快聚集起来,扛着木锨、锄头、 铁锹,跟随宋景诗拥进了县衙门。县官见群众来势汹 汹,被迫暂时答应了大家的要求。但事过不久,官府 仍照旧额外苛征,还派兵抓捕宋景诗,把许多带头抗 粮的骨干和群众关进监狱,这就加速了农民武装起义 的爆发。
  咸丰十一年二月十九日,在宋景诗的具体指挥下, 终于举行了著名的劫牢起义,点燃了鲁西武装抗清斗 争的烈火。事前,宋景诗已经与冠县、堂邑等地的白 莲教反清力量串联起来,共同建立了以绿、黄、白、 红、黑五色旗帜为标志的起义组织,他任黑旗首领, 称大帅。这一天,受五旗首领推举,宋景诗先在堂邑 东杏儿庄召集骨干会议,商定了劫狱计划。然后会合 冠县七里韩庄、程赵庄,白塔集的队伍,奔赴冠县城。 趁赶庙会的机会,宋景诗等十八位好汉设法混进城里。 到了夜晚,他们点燃柴草,挥舞刀枪,冲进牢房。城 外各路群众布设疑阵,齐声呐喊,使城内官军以为来 了千军万马,纷纷逃散。知县朱瑞果也改装易服,仓 皇溜走。宋景诗等趁势打开牢门,放出了百多名囚徒。 接着又开粮仓,劫银库,焚毁地亩册子,烧了县衙门 大堂。各路群众欢欣鼓舞,将粮食、衣物搬运出城, 络绎于途。事后,宋景诗带领黑旗人马三四千,一路 杀向东昌府治聊城(今山东聊城)。起义军沿途布告安民,以“抗粮”、“劫富济贫”、“反清复明’’为口号,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热烈支持和拥护。

                    奋战终生
  劫牢起义后,宋景诗在聊城西南的沙镇安设大营,挥军围攻聊城。三、四月间,他率军与前来镇压的大队清军激烈搏战,连连获胜。同时,宋景诗还分军配合其他四旗义军作战,以燎原之势,接连攻克十三座县城和运河沿岸重要渡口及数百集镇, 控制了直(河北)鲁(山东)边境的广大平原地区。黑旗军抗击、歼灭了敌人的主力部队,因而在五大旗中享有赫赫威名。 鲁西义军的重大胜利,使清朝统治者极为震惊。清政府特派钦差大臣胜保督办直隶、山东“剿匪事宜”,并与“统辖鲁豫军务及直晋防兵”的另一钦差大臣僧格林沁和山东巡抚谭廷襄相配合,调重兵包围起义军。
  到六月间,五大旗义军损失惨重。宋景诗率部撤至朝城一带。在敌众我寡的危险形势下,宋景诗为保存黑旗军实力,以图日后再起,曾向胜保表示接受“招抚”。
  在此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宋景诗率部随胜保到河南、陕西,对付捻军和回民反清武装。这当然是未利于反清革命大局的行为,但宋景诗在河南、陕西并未认真打仗,而且还一直与家乡的革命群众及起义骨干暗中保持联系。同治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公元1863年2月13日),宋景诗断然由陕西率军返抵山东临清,驻扎城外南关车营,准备再次起义。
  宋景诗回到临清不久,即以自己的特殊身份作掩护,囤集大量粮饷,截留,临清关税,积极扩充黑旗军的实力。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三月,他设计杀掉了专与黑旗军作对的岗屯民团总团长王二香和柳林民团总团长杨鸣谦,将大本营设在小刘贯庄西邻的岗屯。在扫荡民团武装的基础上,开辟了以岗屯为中心,以卫河,运河为屏障的战斗基地,控制了临清以南,莘县、阳谷以北,聊城以西,冠县以东的大片村庄。六月初六,黑旗军大举进攻沿运河布防的清军,正式发动了第二次起义。
  六月初八日,“督办直鲁豫三省交界剿匪事宜”的刘长佑,率军一万七千余人,分三路进袭岗屯。宋景诗亲率千余马队,在清水镇一带巧设伏兵,并拨队抄截敌人后路。待敌靠近岗屯时,他一声令下,黑旗军伏兵四起,前后截杀,刘长佑军两路全部被歼,再不敢战。至六月十五日,黑旗军又分别在岗屯附近的贾镇、梨儿庄—带,击溃丁宝桢,恒龄所部清军。八天之间,三战三捷,黑旗军声威大振,敌人闻风丧胆。
  清政府不得不再调重兵前来剿杀这支起义武装了。 八月初九日,僧格林沁亲率大批清军马队逼近岗屯、小刘贯庄一带,他狂妄地叫喊:“宋景诗是土耗子,不禁一打!”并在武庄瓦窑上插大旗,企图—举消灭黑旗军。宋景诗毫不畏惧,也在岗屯窑上插大旗,沉着地指挥应战。这—天,僧格林沁派部将率队三次出阵,都被宋景诗和副帅杨殿乙挥军杀败。僧格林沁尝到了黑旗军的厉害,气急败坏地对部下狂叫:“我死在这窑上你们再打不胜,就砍你们的头,杀你们满门大小!”第二天,黑旗军与僧军再战时,僧格林沁使用了由英国人克乃训练的洋枪队。手持大刀、长矛的黑旗军虽勇猛冲杀,但损失很大,杨殿乙也身负重伤,宋景诗便率队撤至小刘贯庄。当天夜晚,宋景诗一面派人去僧营伪下“明日再战”的战表,并布置疑阵,一面带领黑旗军和群众悄悄撤出了小刘贯庄。至八月十五日,黑旗军曾五次击败前来追击的清军,此后转入直隶、河南边境一带流动作战。到九月底,由于黑旗军难以立稳脚根,在流动作战中损失惨重,基本上失败了。黑旗军撤出山东后,宋景诗的母亲张氏等许多义军亲属,遭到敌人残酷的屠杀。
  黑旗军失败后,宋景诗等少数将领由河南开州一 带突出敌围,辗转逃入山东平阴、东平丛山中。后来又由安徽进入湖北,与捻军张宗禹部会合,转战各地。同治四年四月,宋景诗在山东曹州(今菏泽,参加了捻军 消灭僧格林沁军的著名战斗。据清朝官方记载,同治十年二月,他被安徽巡抚英翰派人在亳州的界沟集逮捕,不幸遇害。但是,宋景诗家乡的人民却坚决否认这个说法,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宋景诗当时逃到了归化(今呼和浩特市),名换姓,教了—些徒弟,一直活到八十岁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9 14: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叔和

王熙,字叔和,西晋高平(今邹县)人,生卒年月不祥,约当魏武帝前后在世。后人习惯地呼其字而不呼其名,以示尊敬。

王叔和出身贫寒,自幼便有宏图大志。他熟读经史,贯通古今,尤其酷爱医学,并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后被擢为太医令,主持朝内医政。

王叔和任太医令之后,便着手整理古代的医学典籍。他发现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内容庞杂,眉目不清,况经辗转传抄,多有讹误、遗漏。他便校对、增补、编次,将其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前书着重伤寒诸症的病理分析,并提出疗法,确定医方;后书则是儿科、妇科等杂病的病理分析和医方的汇集。由于王叔和的辛勤劳动,使《伤寒杂病论》这一名著得以流传。

王叔和致力于祖国的医学事业,他穷研方脉,并总结了秦汉以来医家切脉的经验,著有《脉经》、《脉诀》、《脉赋》等书,《脉经》一书将脉的生理、病理变化和疾病的关系,归结为24种脉象并作出详细的理论性叙述。王叔和非常注重医学实践,能够根据精微的脉理变化作出正确的疾病诊断。《脉经》一书还提出病有可发汗症及不可发汗症,可土症和不可土症,可灸症和不可灸症等,继承发展了张仲景的辩证论思想。王叔和总结的切脉方法为我国以后的中医诊断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医学家所推崇。魏晋以前我国采用的是"三步九侯"切脉方法。王叔和根据自己的医学实践,创造出"独取寸口"的新"三步九侯"切脉法。这种方法,至今被我国临床诊断所采用,对我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王叔和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医学家。他的《脉经》一书先后传至日本、东南亚,十七世纪末传到欧洲,对世界医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9 14: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氾胜之

氾胜之,山东曹县人,著名农学家。汉成帝在位的时候(公元前33年到前7年),曾经当过议郎官职。又在京城西安附近的三辅地区指导过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当时对农业生产有兴趣的人,都乐于向他请教。后来升为御史。

  《氾胜之书》总结了西汉我国北方特别是关中地区的耕作制度,对耕作原理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趣时”(赶上雨前雨后最合适的耕地时间)、“和土”(耕、锄、耱平,使土壤松软)、“务粪泽”(保持土壤肥沃和湿润)、“早锄早获”(及时中耕除草和收割)。

  《氾胜之书》列举栽培作物十多种,粮食作物有黍子、谷子、冬小麦(宿麦)、春小麦(旋麦)、水稻、小豆、大豆;油料作物有苴(jú)(雌株大麻)和荏(油苏子);纤维作物有枲(雄株大麻)和桑树;还有瓜、瓠、芋等副食。对每种作物从选种、播种、收获到储种,都有精确叙述。在选种方面,第一次提出麦子、谷子的穗选保纯法。穗选法和稻田控制水流以调节水温的方法,桑苗截干法等,很突出地显示出当时农业技术的进步。此外,还有两项特殊的农业技术措施,关于种子处理的“溲种法”和一种能集中使用水肥的“区种法”,也是值得我们今天重视和研究的。《汜胜之书》总结了北方旱作农业技术,对传统农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9 14: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羊祜

羊祜(公元221—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人。魏末任相国从事中郎,参与司马昭的机密。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后,与羊祜策划灭吴谋。泰始五年(公元269年)以尚书左仆射都督荆州诸军事,出镇襄阳。在镇10年(269—278年),做一举灭吴的准备,平日则与吴将陆抗互通使节,各保分界。屡次请求出兵平吴,未能实现。临终,举荐杜预代己。羊祜在出镇襄阳期间,着力经略荆州。他首先设奇计诱使东吴放弃了石城(今钟祥县治)这一重要军事驻点,由晋兵占据,解除了吴对襄阳的威胁,有力地控制了东吴的荆州夏郡(治今鄂州)在汉水东、长江北的大片土地。晋武帝立即下诏撤销江北都督,改置南中郎将,并把原属江北都督管辖的驻汉东、江北部队,划归荆州都督羊祜统率,使其兵力扩大到8万多人。羊祜抽调4万人垦田800多顷,改变了羊祜初到襄阳时军无百日粮的状况。不久,荆州8万多士兵已经积有10年余粮。与此同时,他改武装拓边为政治攻心战,对东吴的百姓主要施行“怀柔政策”;对东吴将士以德予以招徕;对东吴驻荆州的统帅,派遣使节与之经常交往,发展私交,使之各自保守疆界,互不派兵侵扰以追逐其小利,“从容以收大功”。他还屡呈灭吴方略,屡荐平吴良将,先后推荐王浚留任益州刺史,举杜预代己。这两人都在灭吴和统一南方的战争中,建立了功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三月,灭吴的捷报传到洛阳,群臣致贺。晋武帝举起酒杯,流着眼泪说:“此羊太傅功也!”
? 羊祜死后,襄阳百姓在他平生尝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祭祀。望其碑者,莫不流泪,因名为“堕泪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9 14: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兰陵笑笑生和《金瓶梅》

《金瓶梅》的作者是“兰陵笑笑生”。“兰陵”是作者籍贯,在今今山东枣庄,“笑笑生”是笔名,但作者具体姓名已无法考证,据推测是明朝嘉靖年间人。

白话长篇小说《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在其出现同时,即被明末著名文学家冯梦龙连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一起称为“四大奇书”。不久,又被清初著名文艺理论家张竹坡称为“第一奇书”。其后的《红楼梦》被认为“深得《金瓶》?奥”(庚辰本第十三回脂评)。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更认为“同时说部,无以上之”。

《金瓶梅》是一部思想内容丰厚深邃、艺术特色新颖鲜明的作品,描写了西门庆一家暴发与衰落的过程。这是当时社会(《金瓶梅》以宋喻明)的一个典型家庭。小说创造了西门庆这个商人、恶霸、官僚三位一体的典型。这是中国小说人物画廊中一个空前的崭新的形象。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河浩浩荡荡,流过了将近二千个春秋,到了明代中后期,已是千孔百疮,积重难行。把这样一个社会、这样一种状态形象地描绘出来,是文学艺术作品的历史责任。《金瓶梅》是第一个实践这一历史使命的长篇小说。这种“因一人写及全县”,由“一家”而及“天下国家”(张竹坡《金瓶梅读法》)的写作方法,被鲁迅称为“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中国小说史略》)。《金瓶梅》通过西门大院的兴衰变化,暴露出当年“天下失政,奸臣当道,谗佞盈朝,……卖官鬻爵,贿赂公行,……以致风俗颓败,赃官污吏,遍满天下”(第三十回“蔡太师覃恩锡爵,西门庆生子加官”)的政治制度的腐朽,和妻妾相妒、主仆相争的家庭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的罪恶,广阔地展示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可以说是一部明代中后期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百科全书。

《金瓶梅》与此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的单线发展、板块接承那种结构方式不同,是一种以西门庆为贯照,以潘金莲、李瓶儿、春梅为对应;以西门大院为枢纽,以清河他家、清河以外多家为统系,贯通关联,穿插曲折的网络结构。这是后来的《红楼梦》和近现代小说的经典结构方式。《金瓶梅》是第一部使用这种结构方式并获得相当成功的中国长篇小说。《金瓶梅》写了几百个人物,其有始有终的少说也有几十人,岂不是头绪纷繁,读来模糊吗?小说“劈空撰出金、瓶、梅三个人来,……看其前半部只做金、瓶,后半部只做春梅,前半人家的金、瓶,被他千方百计弄来,后半自己的梅花,却轻轻的被人夺去”(张竹坡《金瓶梅读法》),提纲挈领,纲举目张,非常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这种开合收放的角度看,其第一回是全书的总纲,第五十一回是后半部的关键,布局极为均衡。

《金瓶梅》以社会基层结构为单元,描写的是西门庆扭曲变态的家庭生活,其重点人物潘金莲又是一个淫妇、妒妇、悍妇三位一体的典型,加上当时朝野猥亵,以风流为谈资,《金瓶梅》难免有一些自然主义的性描写文字。白璧微瑕,今天已经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宽容。但在其流传的三、五百年过程中,不少卫道者急欲焚之而后快,其也被历朝历代列为禁毁书目。

学术界一般认为《金瓶梅》成书于明嘉靖26年(1547年)至明万历24年(1596年)之间。这一阶段,正是法国的弗朗索瓦·拉伯雷(1495?-1553)创作《巨人传》,西班牙的塞万提斯(1547-1616)创作《堂·吉诃德》,英国的莎士比亚(1564-1616)创作戏剧的时间。塞万提斯、莎士比亚谢世的次年(1617年),传世最早的刊本《新刻金瓶梅词话》梓行。

难怪有人给《金瓶梅》罩上诸多“第一”的光环: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第一部个人创作的长篇小说(一部分研究者认为非个人创作而为“集体累积”),第一部网络结构小说,第一部由人物类型化向典型化过渡的小说,第一部最有争议的小说等等。因此,《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说:“《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4 09:3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兄辛苦了[em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17 09: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古代誓言在2005-2-4 9:38:23的发言: 梅兄辛苦了[em01]~

我是自豪的 还有一些没有弄来

[em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北社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社诗社 ( 粤ICP备13049926号 )

GMT+8, 2024-5-2 07:39 , Processed in 0.01955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