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社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北社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北社 诗社 诗词
《北社集》正式发布中国北社诗社社友名录中国北社诗社章程新人入社申请参考
查看: 2819|回复: 0

山东东昌府名胜古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3 19: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昌府名胜古迹
□水韵斋主人
古东昌府之八大景
【光岳晓晴】
光岳即光岳楼,下面另有介绍。
【巢父遗牧】
巢父,传说中的高士,因筑巢而居,人称巢父。传说中高士巢父曾隐居聊城,以下是传说故事:尧从16岁开始为天子治理天下,他在位时,曾命羲和掌管时令,制定历法,把天下划分为9州,9州是冀、兖、青、徐、荆、扬、豫、梁、雍。聊城时属兖州之域。国家昌盛富强,毛泽东诗中曾夸赞“唐尧虞舜”:“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尧在位70年,到了86岁的时候,他觉得年老体衰,不能担负天子之责,就想传位让贤。
巢父去世后,为了纪念他,人们在他生活放牧的地方,修建了巢父墓。旧志载:“巢父墓在城东南十五里,旧治十字街东南。”此处的“旧治”,是指巢陵故城的旧聊城县治所而言。
清嘉庆《东昌府志》载:“石晋陵城,开运二年河决王城毁,……曾在聊城一带放牧,尧以天下让巢父,不受,死后葬于聊城”。聊城古有巢陵城,为巢父葬处,在今聊城市东昌府区许营村西北二里许的大石槽村西。
聊城县治曾移此。其墓旁传为当年“巢父遗牧处”,为聊城古八景之一,曰“巢父遗牧”。
【崇武连墙】
明清时期漕运码头。时称崇武驿大码头,俗称“大码头”为京杭大运河重要口岸之一。位于今聊城东关闸口以南800米处的古运河西岸。码头长17.5米,宽5.8米,呈“巨”字形,共设踏跺两处,左右设上下台阶。大码头为官用码头,巨贾富聊城运河大码头商之船也多停泊于此。明清两代运河畅通时,聊城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大码头一带,南来北往的漕船络绎不绝,停泊待卸的商舶绵延数里。从大码头南望,舳舻相连,帆墙如林,宛如一幅宏丽壮阔的图画,故有"崇武连樯"之称,列为聊城八景之一。清康熙皇帝南巡途经聊城时,多在此登岸,驻聊观光。大码头附近曾有一御碑,是清康熙皇帝为减免东昌税收而立。随着古运河的开发,大码头又重新改建。1994年4月,被聊城市(今东昌府区)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绿云春曙】
依绿园坐落于聊城旧城区西北隅,北、西至城墙,南到道署街,东到市粮食局西墙,略作长方形,占地3.84公顷,为明、清两代官府花园。
据清宣统《聊城县志》记载:绿云楼,在府城西北隅。宋时建,名自公亭。至元九年,尚书徐士隆为总管,改建为绿云楼,亦云绿云亭。旧废为民居。乾隆三十二年,知府黄检扩其地为园,为学使谦恒题额曰“得水”。三十八年,知府胡德琳重葺,改名“依绿”。
“丽农山房”为依绿园主建筑。丽农山房西边累土为山,名曰华山,山房南面也有土山,名为南章。南章左右分别是名为邀月的游廊和称作蓼庵的水榭,两建筑东面是通往晚晴书屋和砥斋的双桥。双桥之间有小玲珑馆和名为可亭丽的房间。山房北面有轩房一处,三面临水,故名枕流漱石台。此轩西北有一亭,“绿云深处”的名字正好迎合依绿园的原名“绿云楼”。
   依绿园分为南园和北园,不仅在古城内有,在鼎顺花园附近还有一部分。据说,因为靠近运河,乾隆东巡来聊城的时候就在北园接见地方官员。”如今,依绿园的陈迹也已经消失殆尽。
   当年,郑板桥来东昌府,夜降大雪。第二天,众人踏雪观竹,当时知名画家吴竹堂,即兴泼墨作了一幅《得水园喜雪图》。郑板桥欣然为面南的一处园中宅子题写了“喜雪斋”,以示文人清高自洁的秉性。喜雪斋门柱上有一幅楹联,是清代书法家、清官刘墉撰写——“幽人来问篱边菊,仙客相论海上琴”。
据聊城市财政局邓钟岳之第八代传人邓树堂先生介绍:东昌府衙(包括依绿园,依绿园为府衙的后花园,因靠近城墙西北角的绿云楼而得名,园内有“十八景”。绿云楼是聊城古八景之一的“绿云春曙”)。地址在今道署西街路北市粮食局及西花园,原为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建,后经多次重修,为东昌府最高行政长官办公、居住的地方。府衙内原有宋徽宗赵佶亲笔书石碑一通(为半截碑),是不可多得的国家级珍贵文物。
园内亭台、池榭、小桥、幽阁疏密谐和,假山峥嵘,翠峰叠秀,花木繁茂,溪水长流,晚景书屋、丽农山房、绿云深处等12景的设计独具匠心,为五百年前聊城一大胜景。
依绿园亦称道署花园。源于宋、盛于清,毁于民国初年,因其为东昌八大胜景之一“绿云春曙”而久负盛名。
【古甃铺琼】
古甃即古井,在今聊城旧城的西北角,传说井底是白玉铺砌,井水清澈碧莹,一望即可见底。井壁长满茸茸之青苔,与水中之晶莹琼玉相映。
注:甃音:zhōu昼,甃的本义为井壁。《说文》:“甃,井壁也”。段玉裁注:“井壁者,谓用砖为井垣也”。《五经文字》:“甃,砖垒井”。参20页西关古井条。
【圣泉携雨】
聊古庙相传为上古高阳氏颛顼衣冠冢及供奉拜祭。墓旁有水井,称圣水井,传说此井“颇著灵异,逢旱祈祷,辄降甘霖”。
圣水井,位于聊城东昌府区闫寺镇审李庄东、聊古庙遗址附近,古为聊城八景之一,称为“圣泉携雨”。
圣水井近似普通砖井,因弃用已久,蔓延的杂草几乎把井口湮没了,以至于很多人不知道在这个冷清的角落里还有一口寂寞的古井。井壁的砖面布满青苔,好似翡翠点缀其上,井水清澈可鉴。井的周围散布着大量的青砖和青瓦的碎块,随手便能捡到一片年代久远的陶片或瓷片。以前在井和陵墓前曾有聊古庙,庙规模宏大、远近闻名,庙内有钟楼、鼓楼、大殿、廊房、后楼等建筑,殿顶起脊,飞檐斗拱,殿内雕梁画栋,庙的整体结构布局得当、协调紧凑。庙内大殿供有高阳氏颛顼的坐像。大殿后二层阁楼内塑有颛顼和后妃神像,1945年聊古庙被毁掉,现只剩下遗址在诉说着历史。据说古时山东瘟疫流行,死亡百姓不计其数,上天为救下界百姓而赐了这口井,百姓喝井水便可治瘟疫。瘟疫流行时,唯这儿的百姓不得瘟疫,就是因为喝了这井里的水。
【仙阁云护】
指万寿观的“昊天阁”。万寿观在今万寿观街,现海源阁宾馆西院墙外。万寿观是明代古建筑群,道家胜地,供奉上八仙及下八仙。计划重建,为东昌府区重点开发建设项目。原聊城的名胜万寿观楼阁两壁上所书的“龙”、“虎”二字系邓钟岳书,字高丈许,笔走龙蛇、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铁塔烟霏】
铁塔指护国隆兴寺寺塔,另有介绍。
聊古庙与颛顼墓
聊古庙位于今聊城东昌府区北15里处。颛顼乃上古帝王,系黄帝之孙。颛顼墓南,原有一座用以祭祀颛顼的庙宇,清康熙年间,聊城人状元邓钟岳到此,书写“聊古庙”匾额1方,悬于庙门,遂将“聊古庙”之名称沿袭至今。“聊古庙”,又名“聊王庙”、“颛顼庙”。
该庙规模宏大,远近闻名。庙内有钟楼、彭楼、大殿、廊房、后楼等建筑。大殿内供一高约7尺的颛顼帝执圭坐像。大殿后二层阁楼内,塑有颛顼帝及后妃神像。1945年庙毁,现仅存遗址。颛顼庙计划重建,为东昌府区重点开发建设项目。
聊古庙又是春秋至北魏聊城故城。《续山东考古录》载:“聊城县故城在城西北十五里,今聊古庙,是后人于其地立庙名耳。”治所在聊古庙的时间约为1千余年,距今已2500余年。北魏人郦道元记录其当时的风貌说:“城内有金城,周匝有水,南门有驰道,绝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矣”,“东门侧有层台秀出”,即鲁仲连射书台
鲁仲连,战国时因有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故事而得名。
明万历三十五年东昌知府陆梦履为纪念历史名人鲁仲连于三迁其后的聊城东门外建鲁仲连台(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故事发生于今阎寺镇聊古庙处)。清康熙四十九年、嘉庆二年重修后,“台高七十余尺”,其上崇楼壮观。民国初,楼即不存,台基完整。尔后,高台荡然无存。
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7月)。
王城遗址
北魏至后晋时聊城的县城。《魏书·地形志》载:“聊城县有王城,郡、县治”。
北魏泰常七年(422),安平王镇平原,他于原聊城县城(聊古庙)东40里处(今聊城市城区正东的田庄)筑新城,名曰平原镇,世称曰王城。
太和十一年(487),罢镇,置平原郡,遂以王城为郡治,聊城县治所也迁至此城。北魏泰武永安年间,葛荣于此置冀州,寻废,魏孝武帝复置平原郡。隋开皇三年(583)废郡,十六年(596)置博州,仍治王城。大业二年省。唐武德四年(621)重置博州,天宝元年(742)改为博平郡,乾元六年(758)复为博州,而州、郡治所一直在王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因黄河决口,王城淹没。(是不是)南迁州、县治所于巢陵故城,即今聊城以东10千米的许营大石槽村。聊城县治在王城的时间为446年。
巢陵城遗址
在今城东南7.5公里大石槽村西。五代晋开运初置,因巢父墓而名,为宋代博州治所、聊城县治所。宋淳化三年(992年)六月,黄河决口,巢陵城毁,县治所在时间不过47年。
孝武渡西城遗址
  即今城址。1070年筑建,时为土城,1372年,因军事需要将宋筑土城扩筑为砖城。扩建后,城高池深,布局严密,易守难攻,时称:“能陷不失的凤凰城”。1374年,为“远眺料敌于严更漏”,在城中央建造更鼓楼一座,今楼犹存,更名光岳楼。1411年,会通河疏通,东昌府成为运河沿岸9大商埠之一。后又不断修城。乾隆年间漕运达到鼎盛时期,东关大码头一带尤为繁华,太汾、山陕、苏州、江西、武林赣江6处会馆傍河而立,河中商船络绎不绝,岸边货积如山。附近的太平街、双街、小东关3条街巷,商业发达,市井热闹繁荣,时有“金太平、银双街、铁打的小东关”之称,漕运带来的兴隆繁盛延至1854年,长达400余年之久。
东昌湖风景名胜区
东昌湖风景名胜区东、北、西分别以聊城市区主干道柳园路、东昌路、湖西路为界,南至湖南路,总面积20.6平方公里。驰名中外的京杭大运河穿风景区而过。东昌湖风景名胜区以建于北宋时期的聊城古城为中心,以水面辽阔、风景秀丽、环绕于古城区四周的东昌湖为依托,集中体现了聊城“水、古、文”的特色,营造出聊城“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体”的独特风貌。
东昌湖始建于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在原护城河的基础上经历代开挖而成,现有水域4.2平方公里,为长江以北罕见的大型城内湖泊。东昌湖中心是已有千年历史的1平方公里的正方形聊城古城。古城风貌保存完好,以古城正中的光岳楼为中心,向四面辐射,形成东西南北四条古城区干道,其它大街小巷,也都是经纬分明,垂直交叉,形成棋盘方格网状骨架。古城区民居,至今保留着白墙、灰瓦、城屋顶的传统建筑风格。古老的京杭运河两岸,街巷布列,各种店铺民居,随坡就势,依河而建。条石铺砌的大小码头,株株苍劲的古槐,以及宋代隆兴寺铁塔,国家重点文物、清代建筑山陕会馆,仍会使人们体味到昔日运河漕运鼎盛时期古聊城的繁荣和辉煌。通过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东昌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内容——湖滨风景区、古城文化区和运河风情区。
东昌湖风景名胜区文化的内涵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聊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明朝宰相朱延禧,清代名臣傅以渐、任克溥、书画名家邓钟岳,近代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著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傅斯年,以及八十年代青年楷模张海迪和九十年代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此外,《水浒》、《聊斋》、《金瓶梅》、《老残游记》等中国古代名著,对古聊城和东昌湖均有描述。千年的历史沧桑,层出不穷的杰出人物,造就了东昌湖风景名胜区丰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迷人的自然风光,众多的文化景点,也汇成了东昌湖风景名胜区的丰富旅游资源。风景区内,错落散布着中国现存古代最高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的明代光岳楼,中国佛教文化的瑰宝宋代铁塔,集商业与文化之大成的精美清代建筑山陕会馆,中国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等名胜古迹,以及傅斯年纪念馆、民族英雄范筑先纪念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等文化景点;东昌湖区,近年又兴建了中国钓鱼协会聊城垂钓基地、东昌湖游乐园、江北水上竹寨、沙滩浴场、游船码头、湖心岛、荷香岛、浮春亭等一大批游览景点和设施,沿湖30余华里的绿化带也初具雏形,湖西公园、西关二十一孔游览石桥、北关游览石桥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也正在积极实施。
沙滩浴场是聊城夏季最美的避暑地,也是集游客娱乐、游玩为一体的游乐场所。它长500米,宽120米,回填土方95000方,填沙量7800方。湖底呈坡形,其内为细沙铺底,为了增加游客的旅游兴趣,设有水上滑梯、绿色大鳄鱼、海盗船、情侣屋、录像厅、快餐厅等。
龙字碑由著名书法家杨萱庭题写,立于1987年10月,高3.5米,宽1.6米,龙字上方和左右两侧雕有二龙戏珠图案,碑上龙字高2.5米,宽1.25米,笔力道劲,别具一格,闪烁着我国象形文字的艺术光彩。书者杨萱庭系聊城市人,自幼酷爱书法,楷、行、草俱佳,他书写的李大钊碑文,倍受称赞,其作品经常作为我国的珍贵礼品馈赠国际友人,为此,人们对其非常爱护,至今保存完好无损,并且吸引了很多游客,是东昌湖乃至聊城的一大瑰宝。
江北水寨位于西关路北侧与湖心岛隔水相望,建筑全部采用竹木结构,其造型别致,构思巧妙,乃结构新颖的水上游乐园,是游人用餐、会友、游览观光的最佳场所,也是江北唯一的一座极具江南水乡风味,且具有宣传性的水上竹寨。典雅别致的水寨,中间是131平方米的大厅,可供游客品尝湖产鱼鲜,其间有回廊及曲桥相互连通。
环城公园是在原护城墙的位置上修建的一处开放式公园,外临湖水,内接古城,是人们散步游憩、纳凉观景的理想场所,石砌湖岸随坡就势,曲折优美,岸坡中建有梯形平台,种植着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草坪绿地之中,点缀着亭台石凳。
湖心岛坐落于东昌湖西北片,始建于一九八四年,是东昌湖一处别具风格的旅游景点,其内环境幽雅别致,建筑精巧宏丽,各种名花异草争奇斗艳,四周烟波浩渺,鱼戏游舟;岛上主要建筑有:望岳亭(也叫胭脂亭)记录了胭脂故事连环画,并与光岳楼遥相辉映,古建筑益香斋主要用于接待来岛宾客,也是游人大发雅兴,挥毫泼墨的好地方;与其相接的翠园、垂花门均为古建筑,青瓦白墙,古色古香;另外还设有观景台、沁园、垂钓台、登岛码头等都展观出各自不同的风彩。
荷香园位于环城湖西北端,湖面开阔,遍布荷藕,是一处开放式观赏公园,园内不仅莲荷满湖,而且苇草蓊郁。园内的荷香亭,重檐攒尖,六角分翘,重檐之脊饰卷毛兽,建筑精巧别致,亭四面偎依湖水,柱间设有座椅,供人休息,临亭建有水桥,连结湖岸。
垂钓基地位于古城北门至西门之间,全长850米,由天津大学建筑系规划设计,现为东昌湖垂钓佳处。1989年5月27日,中国钓鱼协会将环城湖正式命名为“中国钓鱼协会聊城垂钓基地”并投资十万元在龙字碑南建造高级钓鱼区和招待所,以承办全国钓鱼比赛。
重修护城堤碑
东昌湖,过去叫护城河,护城河过去有护城堤,说起护城堤又不能不提到护城堤碑。一块阔别东昌湖三十多年,有近三百年历史的护城堤碑,最近又重新矗立在了东昌湖畔,为美丽的东昌湖又增添了一抹古韵。护城河堤几百年来抵御洪水,发挥着保卫古东昌府安全的重要作用,后来被冲毁。在雍正九年,时任聊城知县的蒋尚思带领居民重修护城河堤,动用人力25万多人,为了纪念这一工程,才刻了这块石碑。当时,由知县蒋尚思撰文,请时任礼部侍郎的聊城籍状元邓钟岳镌刻“重修护城堤碑”。
聊城三宝
聊城人把古楼、铁塔、玉皇皋称为聊城三宝,下面逐一介绍:
光岳楼
光岳楼旧称“古楼”,位于聊城古城中心。明洪武二年,东昌卫守指挥事陈镛为了与元朝残余部队作战,将宋熙宁三年所建土城改建为砖城,并于洪武七年利用修城余木修建了这座高达百尺的更鼓楼,所以初名“余木楼”,它是用从运河运来的修城余下的木料所建的一座更鼓楼。明弘治九年,吏部考功员外郎李赞在他的《题光岳楼诗序》中说:“余过东昌,访太守金天锡先生。城中一楼,高壮极目,天锡携余登之,直至绝阁,仰视俯临,毛发欲竖,因叹斯楼,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乃今百年矣,尚寞落无名称,不亦屈乎?因与天锡评。命之曰: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
195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6月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岳楼为四重檐十字脊过街式楼阁,光岳楼通高和底边长都是33米,也就是古代九丈九尺。在中国古代九是阳数之极,寓意其高度不可超越。
光岳楼由墩台和4层主楼组成。墩台为砖石砌成的正4棱台,高9.38米。底边边长34.43米,上缘边长31.93米,总占地1185.42平方米,向上渐有收分。
台体的东、西、南、北四面中部,各设有一半券形拱门,券至台中心处成十字交叉拱。四拱门相同,券上方砌门额,南曰“文明”,北曰“武定”,东曰“太平”,西曰“兴礼”。光岳楼下楼门的右侧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乾隆题写的几个大字:天下第一楼。
楼以南向为尊。南向拱门两侧各开一小拱门,形制与中间拱门相似,东侧小门门额用青石刻成,上书“凤城仙阙”,西侧小门门额刻有 “阆苑瀛洲”,分别由安跃拨和朱续罩题写。据史料记载,安跃拨、朱续罩均为清代人士,由此可知,此二匾额均为后来维修光岳楼时所加刻。西侧小门为假门,只存形式,以求和东门相称。东侧小门则是登楼的唯一通道,拱门内又另砌小券,门洞宽1.86米。门内为一方室,东设踏跺,升4级至梯台。楼台南壁设有一小窗,供通风采光之用,北转升37级至平台,再升15级达台面,共计56级。
四层主楼筑于高台之上,全为木结构,方形带廊,高24米,共有金柱192根,斗拱200朵。所用木料来自苏禄国(今菲律宾)。
一楼门侧立一石碑,上刻乾隆帝诗刻一首,为其八十岁最后一次南下归途中所作。当时光岳楼为其行宫,就在二楼。
第一层楼,地面比台面略高,呈正方形,四周砌以条石,面阔进深皆7间,明间面阔特大,为4.05米,次间、梢间较明间为小,自2.79米到2.90米不等。尽间面阔最小,自1.75米到1.89米不等,系楼身之回廊。楼本身平面面阔进深皆5间,用内外双槽柱,外加围廊,结构清爽明了。楼身檐柱一周共20根,直径0.60米,全部包于厚达1.34米的砖墙内。墙表面饰红垩,内侧无粉饰,露清水砖墙。每面明间设板门两扇,无门饰。冠门簪4个,中为菱形,两侧为圆形。楼面两次间开窗。内槽金柱共计12根,直径亦0.60米,髹黑漆。一楼门内北面,在明间檐柱与金柱穿插枋上设鲁班神龛。龛内设塑鲁班神像,左右设小梯可供升降。龛上方悬挂一“巧夺天工”木质匾额。白底黑字,为溥杰所题,龛左右金柱上,木刻有原聊城县长孙桐峰撰文,蒋维崧重书的楹联一副:“泰山东峙,黄河西临,岳色涛色,凭栏把酒无限好,丛台射书,微分明志,人杰地灵,登楼怀古有余馨。”在一楼的东南门额上,各悬有木刻横匾一方,东为“泰岱东来做翠屏”,南为“宇宙文衡”。
第二层面阔进深仍为7间,而尽间尺寸更小,自1.16米至1.26米不等,实际上尽间系回廊,亦即平座部分。该层于4面明间辟门,为直3道格门,两侧为方眼格窗,东西两次间为梯井通上下层。金柱一周内以板壁围成一长方形室,其中又分为大、小间。南向中间辟门,左右开圆窗。仰视之上为空井,可见4层梁架。此室过去为供“文昌帝君”之用,故名文昌阁。据说,乾隆皇帝7次下江南,6次东巡,9次过东昌府,5次登光岳楼。并多次住在文昌阁内,曾先后为光岳楼赋诗13首。因此文昌阁也名“乾隆行宫”。文昌阁门两侧,有著名史学家、书法家丰子恺题写的藏头楹联一副:“光前垂后劳动人民智慧无极;岳峻楼高伟大祖国文物永昌。”二楼四面檐下各悬挂四方木质长3米,高1.4米的匾额。
在南门一楼檐下,悬有木刻横匾一方,“宇宙文衡”为康熙年间董沐所题。
二楼檐下,悬有木刻横匾“神光鐘暎”,为清康熙皇帝所题。传说康熙皇帝曾四次登临光岳楼,有一次康熙登临光岳楼,见南方有一道彩虹出现,于是亲题匾额《神光钟暎》,“神光鐘暎”的意思是东岳之神光与光岳楼之神光交相辉映。“神光鐘暎”匾,边缘装饰有龙纹、玉玺,蓝底金字。
北檐下悬有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为纪念光岳楼落成600周年而于1974年题写的“光岳楼”匾,白底黑字,气势磅礴。东面檐下悬“太平楼阁”匾,为清康熙六十年(1721)“字压天下”的聊城籍状元邓钟岳所题。在西檐下,悬有“就日瞻云”匾,白底黑字,为清代史学家解岗题。由二楼两侧梯道升16级台阶到达第三层楼面。
第三层系暗层,实际是楼的结构层。利用横木穿插,梁枋扣合,将自下直贯而上的12根金柱和20根檐柱从上端构成一个整体,使之更加牢固和稳定,故三层也是楼的主要框架。该层面阔进深皆5间。金柱与檐柱之间上端是梁架,与第二层贯通,所以暗层实仅3间。“当心间”即楼之正中为空井,四周置栏杆。柱顶设有显著卷刹。此例与宋《营造法式》相符。外檐拱科相连、梁柱相交,枋木相穿,结构紧凑而疏密得体,使建筑学、美学、力学、工艺学等在这座楼上得以充分体现。第三层东次间由北向南上13级台阶抵第四层。
第四层为楼的最高层,共有柱28根,面阔进深皆3间,平面正方形,较其下诸层骤然缩小。明间面阔5.66米,大于其它各层明间,目的是为十字脊加长,提高光岳楼的重心,使之在外观上更加雄伟。明间设窗6扇,次间装冰纹圆窗。中间为空井,四周设栏杆。屋顶为十字顶,顶下正中悬垂莲柱,以八道斜脊分别置于三架梁及抹角梁之上。楼脊为歇山十字脊,脊顶正中装有一座高3米,直径1.5米的透花铁葫芦。四楼中心为一大莲实,四围横木上有红蓝绿四种颜色的莲实,体形较中间莲实略小。莲实都雕工精美,色泽艳丽。据传楼内以莲实为饰取其水意,以镇火神。的确,光岳楼自建成至今,从未遭遇火灾,所以当地人至今以莲实为吉祥物。
清朝乾隆皇帝11次东巡、南巡,9次过聊城,6次登光岳楼。据《南巡盛典》记载,光岳楼为乾隆皇帝南巡36行宫之一。楼上悬挂的“神光钟瑛”匾额系清朝康熙皇帝所题,意为东岳之神与光岳楼之神光交相辉映。乾隆皇帝登光岳楼时,称赞聊城:“高下耕桑俯沃野,北南水陆接通衢”。
附属文物 有石碑7通,横条壁碑15方。7通石碑分别立于一楼廊下四周,其中南面3 通,东面2通,北面2通。7通石碑中有乾隆帝御诗碑一通。重修光岳楼记事碑6通中,各有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书丹、海源阁创建人物杨以增撰文石碑1通。15方壁碑分别嵌于一楼四周内外墙壁上,除有3方重修光岳楼记事碑外,其余均为咏颂光岳楼的诗赋碑。
【附件】登光岳楼即事
登光岳楼即事
           乾隆
层栏画构入云区,耸峙城中镇西隅。
高下耕桑俯沃野,北南水陆接通衢。
虹光奕奕扶梁焕,泰岳岩岩罨牖铺,
长记短诗初读遍,子安牛斗句曾无。
聊城铁塔
2006年国务院公布聊城铁塔为第六批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铁塔位于聊城东关运河西岸、原护国隆兴寺东南角,铁塔本身没有铭记,地方文献中亦无记载,从塔的形制与浮雕风格上分析比较,初建年代在北宋早期,是聊城市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明永乐年间曾经倒塌,明成化二年(1466)由僧人募捐重立。
聊城铁塔原为护国隆兴寺寺塔,是中国为数极少的仿木楼阁式铁铸佛塔,铁塔为八角形仿木楼阁式铁铸佛塔。铁塔原为13层,由于风灾地震,年久失修,上部8层和塔顶在百年前倒塌,仅存下部5层塔身与塔座。1973年3月,聊城县政府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组织人员,对铁塔进行了清理和重修。重立后的铁塔为12层,通高15.8米,由塔身和塔座两部分组成。塔座为石砌正方形上下叠涩不对称式须弥座,高2.90米,底边长3.17米,占地10.50平方米,塔座牙脚四角成卷云状,束腰四面均有伎乐人物浮雕,或站立,或舞蹈,束腰东南、西南两角,各有一金刚力士,怒目凸腹,手按双膝下蹲,作顶托状。塔身用生铁仿木结构分层铸造,逐层迭装而成,铁壳中空,厚6-10厘米不等。第一层塔身直径1.53米,底部一周宝装覆莲,塔身八面设置四个假门与四个假窗。门额上有门簪四枚,簪面成削角方形,假门上均有铺首和门钉,东西方做成半掩门式。二至七层塔身无门窗雕饰,八至十层仅雕饰格窗。各层倚柱、斗拱与一层相同,每层塔身都有腰檐平座,平座均为四铺作单,围绕栏杆,腰檐仿木铸造,有檩枋、檐椽、飞椽、瓦垅及斜脊等。塔身逐层收分,塔顶置仰莲葫芦瓶式宝刹。1973年铁塔地宫出土有石棺、银函、辟支佛舍利。
聊城护国隆兴寺
据史料记载,护国隆兴寺始建于北宋,兴于明初,为洪武帝朱元璋八大护国祝圣道场之一,曾占地百余亩,被誉为江北古刹,水城佛国。据《乾隆大藏经》记载:明末四大高僧之紫柏真可禅师曾住锡于此,并为之做《隆兴寺重修募化缘起疏》。物换星移,苍海桑田。漫长的历史变迁中,隆兴寺迭经废兴,如今的宏伟宝刹,已悉数被民居所占,唯有12层铁塔风尘满面,高标如初,俯视世事变迁。铁塔通高15.8米,地宫出土有辟支佛舍利子41颗、石棺、银函、等宝物百余件,为省重点保护文物。
目前正在重建。重建后的护国隆兴寺为南北四层院落,东西三排跨院的格局模式,总体架构根据传统四合院及寺院园林规划模式,结合传统风水运势,按照步步登高的古建格局,山环水抱的风水要求,总计需要建设,数十座建筑。全部建筑飞檐翘角,四梁八柱,精雕细刻,辅以传统的彩画雕刻,飞龙跑狮,寿山福海诸多吉祥图案,尽显传统明清古建筑的庄严宏伟气势。
玉皇皋
玉皇皋是明代古建筑群,道家胜地,在利民路东头,是“聊城三宝”之一,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光岳楼、宋代铁塔齐名。1947年左右,国民党军队肆意毁坏,强抢民财,将玉皇皋付之一炬。计划重建的玉皇皋已初步规划用地40亩,规划布局为仿古建筑院落,内设三殿,供奉玉皇大帝及道家诸仙。
据《聊城名胜古迹大观》记载及有关人士的记忆,玉皇皋为一个前后两重院落的道观。
玉皇皋正门三间,边门两座。正门内有“青龙”、“白虎”两尊护神,青龙神旁边有一小神,曰“值时”。
进入正门,第一重院落为三元宫,正殿三间,座东朝西,檐下有木质匾额一块,上书“三元宫”。
正殿左右为配殿南三间、北五间,均为青砖绿瓦,砖木结构。
三元宫正殿供奉神像三尊,正中为天官,两侧为地官和水官,均为金身。另外配有十个彩塑大元帅,左为:雷震子、马喜、王灵官、温良等;右为:高亭、赵公明、亲环、刘元帅等。
南配殿中供奉关帝圣君,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美髯飘逸。左为周仓,虎目圆睁,面紫黑,须如戟,手持青龙偃月刀;右为关平,眉清目秀,手捧大印。
南配殿西边有石质钟楼一座,内悬大钟。
北殿东三间,正中供奉遗神,左为财神、福神;右为喜神、禄神。
北殿西两间,供奉皤首银须、慈祥和蔼的土地神及青青面獠牙、面目狰狞的鬼王。
第二重院落为玉皇阁,玉皇阁为一个二层楼阁,楼阁四角悬有风铃。玉皇阁的下层的匾额为“无二尊”,上层的匾额为“玉皇阁”。
玉皇阁拾级而上,下层大殿三间,四周绕以回廊,大殿正中仍供奉天官、地官和水官三尊金身塑像,三官神像前有4个、左右各8个共12个生宵彩塑神像。
三官神像后的上部又有三尊金身塑像,正中为斗母娘娘,左为王母娘娘,右为南极老寿星。
背面为彩色山塑“万寿阵”,骑龙、凤、狮子、孔雀、麒麟的各路神仙或飞于天空或走于山林,两边为八仙。
玉皇阁正中供奉玉皇大帝,左为真武大帝和长生大帝;右为玄武大帝和微生大帝。并各配五个纱帽蟒袍、手抱笏板的站班神像,相对而立。
两边有楹联,上联是:尊号仰玄穹,九天阊阖开宫殿;
       下联是:宸居腾紫气,万象包罗拱极枢。
玉皇阁东南角有一小院,院内有一口井,据传其中有一条龙。
玉皇阁始建于何年,已经无志记载,据石碑考证:明万历、正统年间曾有修缮,明嘉靖八年曾遭一场火灾,后又曾重建。
范筑先纪念馆
范筑先纪念馆位于聊城光岳楼北,座北面南,占地2040平方米。庭院中心有一通用黑色大理石雕成的石碑,正面镌刻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民族英雄范筑先殉国处”,碑阴刻有范将军传略。
纪念馆大厅檐下正中悬挂一方由梁漱溟先生题写的“范筑先烈士纪念馆”木刻横匾。进入大厅,正中安放着范将军的白玉石半身雕像,两侧收藏有国家领导人和知名人士为悼念范将军题写的诗词与挽联。
现在范筑先烈士纪念馆已成为向大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参观瞻仰者络绎不绝。
范筑先(1882~1938)河北省馆陶县人。抗日战争爆发时,范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日军进犯山东,韩复榘不战而逃,范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与帮助下,毅然拒绝韩复区榘撤退命令,发表誓死不过黄河的皓电,扩大抗日武装,建立地方抗日政权,与日军战斗80余次,收复23个县的大片土地,毛主席亲自来信鼓励问候。1938年11月,日军侵犯聊城,范指挥抵抗,于激战中壮烈殉国。
聊城八大会馆
据史载,聊城在清朝时曾有闻名全国的会馆共八处,简称“八大会馆”。目前,有文字可考和碑碣记载的会馆共有六处,即太汾公所、山陕会馆、苏州会馆、江西会馆、赣江会馆和武林会馆。六处会馆中,除山陕会馆现保存完整外,其余均已无存。
太汾公所,位于聊城东关米市街路东。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2年)《旧米市街太汾公所碑记》记载,为清康熙年间由山西太原府、汾阳府商人集资兴建。清朝人李弼臣撰写的《旧米市街太汾公所碑》,他写道:“聊摄为漕运通衢,南来客舶络绎不绝,以吾乡之商贩者云集,而太汾两府尤多。自国初康熙间来者踵相接,桥寓旅社几不能容。议立公所,谋之于众,捐厘醵金,购旧家宅一区,因其址而葺修之,号曰‘太汾公所’。”太汾公所便是山陕会馆的渊源,当山陕商人多得连太汾公所也不能容纳时,山陕会馆就应运而生了。
苏州会馆,位于聊城东关大码头南路西。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并由苏州商人陆续扩建。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看楼、大殿、春秋阁等。
江西会馆,位于聊城东关闸口北古运河东岸路东。由江西商人集资兴建。主要建筑有山门、奎星楼、戏楼、看楼、大殿、春秋阁等。另原有碑刻十七处,不知毁坏于何时。现只存有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特制的瓷香炉一座可供参考。
赣江会馆,位于聊城旧城东大街路南。始建年代无考,只知由江西商人兴建,并后曾多次扩建。
武林会馆,又名浙江会馆、杭州会馆,位于聊城东关闸口南运河西岸双街南头,现山陕会馆南邻。已无资料可考。
山陕会馆
聊城的文物古迹大都与运河有关,坐落在古运河边的山陕会馆就是古运河繁盛的有力见证。当年穿城而过的大运河漕运繁盛,运河两岸的商业兴旺,本地与外籍的殷实商业资本多集中在太平街、双街及越河一带,外籍商人的会馆也集中在这里。江西会馆、苏州会馆、武林会馆等,有20多家会馆,其中规模较大的有8家,号称八大会馆。
当年运河繁盛还带来了聊城镖行的兴盛,最有名的镖行是窦家镖行。窦家镖行有许多声名远扬的事迹,但最扬名的一次是由裹着小脚的窦小妹完成的。当时,窦家男人都护镖在外,只好由窦小妹护送万两黄金进京,路上女扮男装的窦小妹与响马盗黄天狗相遇,经过几番交锋,黄天狗甘拜下风。窦家镖行因为窦小妹的事迹更加声名大振,在当地镖行中独领风骚。
由聊城闸口桥的西头往南,沿着运河西岸步行约一公里,经过大、小码头和基督教堂,就到了“聊城一中桥”,在聊城一中的西南,有一座宫阙式的建筑,就是山陕会馆了。
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商人为作“祀神明而联桑梓”集资合建的一座神庙与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其后历经三代人、耗时六十六年,至嘉庆十四年方具有现在之规模,共耗银60465.69两。
山陕会馆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占地3311平方米。整个建筑由山门、过楼、戏楼、夹楼、鼓钟二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南中北三殿、春秋阁、望楼、游廊、南北跨院等组成。看上去面积虽不算大,但却布局紧凑,设计合理,大小间错,疏密得体,反映出古代匠师们的精湛技艺,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从宋朝开始,聊城借京杭大运河的漕运之利,声名日隆。八方商旅,船装水运,两岸会馆,生意兴隆,聊城因此成为全国闻名的九大商埠之一。山陕会馆伫立于运河水畔二百六十余年,在春去秋来中,静静地见证了聊城商贾云集、经济繁荣的悠长历史。它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融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体。整个建筑布局紧凑,错落有致,连接得体,装饰华丽,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它的石雕、木雕、砖雕和绘画工艺更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品,对于研究中国的古代建筑史、商贸史、戏剧史、运河文化史、书法、绘画、雕刻艺术史以及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产生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和重大意义。1977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门】这里说的“山门”,也就是山陕会馆的大门。
“山门”,又称“三门”,这个称呼来源于我国佛教寺院的大门。佛教寺院为了避开市井的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为山门。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称山门。山门一般有三个门,故又称“三门”。三门有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脱门之义,或象征信、解、行三者,非必有三扇门。又三门象征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山门为三间牌坊式门楼,顶部呈歇山式,下用4根木质方柱和4根木质圆柱支撑。外墙中木质方柱下,均为造型活泼的石雕麒麟和狮子作为柱础,此种柱础,在国内建筑中极为少见。八根木柱支撑着6层如意斗拱;金碧辉煌的琉璃瓦顶,显得巍巍壮观,富丽堂皇。牌坊下有一正门和两个侧门,皆为木质朱门。每扇门上都铺以铁箍和圆钉。正门高3米,宽2.3米,上有宽2米、高0.8米石匾一方,楷书阳刻“山陕会馆”四字,笔力遒劲,镌刻精细。
正门门框中间雕刻凤凰麒麟,两侧刻飞鹤彩云。
  山门的门框用石灰石雕成,其纹饰是二十只不同姿态的仙鹤飞翔于祥云之中,门框的上部有六只,左右各七只。上部两角为凤凰,中间为麒麟。
山门的两个便门的门框的纹饰是祥云蝙蝠,取其“福”之意。
上联中“洵足”的意思是:实在足以;“东国夫子”指孔子。
上联的意思是:关羽的所作所为与豪杰一样,他的高尚品德和圣贤相比也是无愧的;实在足以和孔夫子相媲美。
下联中的“西方至人”指西方阿弥陀佛。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这里的“西方”是指西方极乐世界。
下联的意思是说:何必去修仙佛的功德,关公的浩然正气是顶天立地的,他早已和阿弥陀佛一样了。
山门的左右侧门高2米,宽1米,门上各有一方石匾,左边是“履中”,右边是“蹈和”。
“履”的本意是鞋子,《说文》:履,足所依也。“履”后来演变为“走”的意思。“履中”就是走在正中间,行中庸之道。在这里也有处事中正、公平;光明正大地做人,堂堂正正地做生意的意思。
“蹈”的意思是遵循。“蹈和”,即遵循谦和之道、和谐处事,以和为贵、以和为先,和气生财。做人经商要行的正,做的端,不欺不骗,做到“履中”,为人和气,待人和蔼,做到“蹈和”,这样才能够赚钱发财。
侧门门框上雕刻有香炉、宝鼎、剑、棋、书、画、彩云、蝙蝠等。山门额枋上饰木刻透雕,中刻大象,左刻狮子,右刻骆驼,另刻有山水、瀑布、松树、人物等。山门4根木柱下均为石雕麒麟柱础。
山门左右各有一石壁,上嵌石刻对联一副,左边是“精忠贯日”,右边是“大义参天”。表现出晋商对国“精忠”、对商“大义”的准则。
晋商十分尊重和崇奉关羽这种“大义参天”、“精忠贯日”的精神,严格律己,讲究信义,取财有道,仗义疏财。贯:贯通。“精忠贯日”:精忠之心可以贯通白日。形容忠诚无比。
在山门外左右两侧各有一座正方形的石墩,为插旗杆用。
【戏楼】戏楼坐东面西,与大殿对峙。戏楼后山墙中间有一条从戏台下穿过通往庭院的甬道,宽2.16米,高12.12米,入口处为砖雕垂花门罩。罩上方有石刻匾额“岑楼凝霞”四字。甬道左右各有一个石刻照壁,左刻丹顶鹤与苍松,右刻梅花鹿及花草,均高2.08米,宽1.15米。照壁下有精致的石刻插屏架,上有细腻的砖刻垂花壁罩,上饰琉璃制黄牡丹、绿麒麟和万年青等。山门与戏楼之间,有连接二者的遮雨过楼,内有两个铜牌匾,上面分别用英语和汉语记述了山陕会馆的由来。
戏楼的建筑构造别具匠心,一般来说,两檐结构的楼亭,只有八个挑角,但这个戏楼却有十个,并且每一个挑角上都雕有一条飞龙,姿态各异,谓为壮观。从正殿往东看,有八个挑角,下层两个,上层六个,若加上前面的两个,总共是十个。寓意为十全十美,这也许是晋商对自己的美好祝愿。如果从高空向下俯视的话,恰如一只开屏的孔雀,上层挑角偏转了四十五度,正应了“孔雀东南飞”的古谚语,表达了晋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得不叹服晋商的构思巧妙,用心缜密吧。
  戏台呈正方形平面,台高2.3米,前台宽9.6米,深5米,后台宽8.6米,深3米。
戏楼正面开3间台口,檐下有5块透雕木质额枋,中间为“福禄寿”三星故事,两边为飞龙、花卉和人物等。4根檐柱均为石雕楹联。
内联是:
宫商翕奏,赏心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
扮演成文,快意在坦道骏马高帆顺风。
上联的意思是:听着演奏的和谐音乐,最令人赏心悦目的事情就是金榜题名和洞房花烛;
下联的意思是:看着扮演的传统剧目,高兴地就像是在平坦的大道上骑着骏马,或者是坐在挂着高帆的船上顺着风劲游。
外联是:
结五万春花,奏雅宣和,无戾风骚称杰构;谱大千秋色,镂金错彩,有裨世教既奇观。
上联里的“雅”、“和”都是乐器的名字;“五万”言其多也;“春花”是指巧夺天工的斗拱、玲珑剔透的木石雕刻、绚丽多彩的绘画艺术,也指得是演奏的美妙乐章。
上联的意思是:在这精雕细刻、绚丽多彩的戏台上演奏着美妙乐章,
下联里的“大千”是丰富多彩的意思,“秋色”寓意金碧辉煌;“镂”即雕刻,“错”指的是涂饰;“镂金错彩”既指雕刻绘画之工整艳丽,也指的是剧目里的语言词藻绚丽多彩;“裨”作为动词是弥补、补救的意思,“世教”是指正统观念孔孟之道,“奇观”既指建筑又指剧目之奇特壮观。
下联的意思是:观看这样的剧目既有利于教化人们的传统观念,又有利于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戏台里侧的楹联是:响遏行云,一曲笙簧欣乐利;歌翻白雪,八方舞蹈荷升平。
 上联的意思是:响亮的音乐高入云霄,行云也停住倾听,人们演奏着欢乐的乐章,庆贺安居乐业的景象;
下联的意思是:八方人民载歌载舞,歌颂这平安稳定的生活。
戏台的前台两侧为八字形折壁,折壁上各镶有高1.8米、宽0.5米的石刻工笔图画。左为“海市蜃楼”,右为“天台胜景”。
戏台藻井,彩绘着团鹤祥云,似寓有福比天高之意。其精工细作的复台结构较为罕见,不仅可以与北京颐和园中的德和大戏台相媲美,还可以和故宫的淑芳斋戏台争高低。
当年,山陕会馆的戏楼常年演出不断,从碑刻、墨题中可以研究出那时的盛况。清同治元年(1862年),从八月初一到初五的5天内,东昌府万庆班就在此演出了这样30个剧目:满堂福、双富贵、万寿亭、忠义图、古石岭、乾坤镜、五龙会、白蟒山、关王庙、穿珠记、清河桥、摩天岭、大保国、辕门斩子、封王、探母、打严嵩、阴阳河、八大锤、九里山、十字坡、一匹布、九更天、九星灯、六仙洞、白水滩、六月雪、延安府、丁甲山、烈火旗。这些剧目有些至今还在演唱,有些则只存下剧目,不再见于演出,它们都是研究我国戏剧艺术的活生生的第一手资料。
【夹楼】夹楼位于戏楼两侧,与戏楼连为一体,为二层3间单檐建筑。中间1间屋顶高起,下有拱门内外通行。东向门上各有石雕匾额1方,左右分别为
“对岳”与“望海”。因为它的方向正对泰山和大海。
两侧小间的2楼都开有东向圆窗。这里原为戏楼演戏时演员们的化妆室和休息室。至今在其墙上还可以看到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到民国八年(1919),山西、山东各地的戏曲班社和教育部的易俗社,各个时期的京剧、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剧种的120多个传统剧目,对于研究中国的戏剧史,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钟鼓楼】钟鼓楼,钟楼、鼓楼南北对称,分列于夹楼外侧。均为筑于砖石方台之上的单间二层重檐歇山十字脊式建筑。二层各有12根檐柱承托着第一层屋檐。一层楼门西向。
左为钟楼,二层楼门南向,门楣上有石刻“振聋”横额一方,两侧石柱上阴刻楹联一幅:“其声大而远,厥竟深且长”。
右为鼓楼,二层楼门北向。门楣上有石刻“警聩”横额一方,两侧石柱上阴刻楹联一幅:“当知听思聪,岂可耳无闻”。
钟、鼓楼下各有一小院,院内翠竹茂密,院墙上有一圆形月门通往庭院。
  【庭院】庭院东西深23米,南北宽33米,中央有一条平直的石板路,路两边各有一株百年古槐,浓荫如盖。庭院正面的大殿台阶下,有一对高大雄健的石狮。
  石狮由狮身、须弥座、底座3部分组成,通高3.25米。
底座四面雕刻佛教八大法宝:
前为剑、杵;左为伞、塔;右为铃、笆;后为印、铂;用以驱妖避邪。
须弥座上部刻花瓶、鹿、小瓜、石榴,取其平平安安、福禄绵绵、甜甜美美、多子多孙之意。下部前为牡丹、左为荷花、右为梅花、后为菊花,意为四季吉祥。这对石狮,左面脚踩绣球者为雄狮,右面脚踏幼狮者为雌狮。据记载,这对石狮从山西选料精凿细刻而成,耗银633两。
【看楼】看楼位于庭院南北两侧,各面阔5间,上下2层,楼长16.5米,深5米,房面为灰瓦卷棚顶,为看戏、饮茶、谈生意的场所。
【碑亭】看楼上首是碑亭,各为3开间,正面敞开,筒瓦歇山顶,飞檐则高出看楼和大殿房面。额枋上下较宽,各绘有日出、龙虎、瓜果和人物图案。每一碑亭各竖有石碑4幢,壁碑2块。立碑通高均为6.2米,宽1.2米。上为盘龙碑幅,下为趺龟做碑座,碑文内容详细记载了山陕会馆历年维修建设情况,碑阴还刻有各商号名称及其捐银数量。南碑亭西首内壁上,还立有清乾隆所刻地契碑一块,详细记述了山陕会馆置买园地阔步数目、四至、买价及刻石立碑之因,是研究晋商经营思想的重要文献。
【大殿】大殿为会馆的中心建筑,由献殿和复殿前后组成复殿式结构,檐部有天沟相接。献殿与复殿又各分为正殿和南北配殿,前后左右共6殿,均面阔3间。殿与殿之间的山墙皆分立。正殿房面高于南北配殿。献殿为卷棚顶,复殿为悬山顶。正殿房面覆绿色琉璃瓦,前后房面中央各镶嵌有菱形状黄、绿琉璃瓦。南北配殿覆灰筒瓦。
【正殿】正殿亦称关帝大殿,殿前有方形石柱4根,石柱下为垂幔琴腿式石雕柱础。石柱正面刻有歌颂关羽的楹联。
内柱为行楷阳文:
伟烈壮古今,浩气丹心,汉代一时真君子;
至诚参天地,英文雄武,晋国千秋大丈夫。
上联的意思是:关羽的伟大功业为古今都增添了壮丽的色彩,他的浩然正气和赤诚忠贞之心表现出他的确是汉代的真正君子;
下联中的:至诚:真诚、诚恳;参,并列,参天地:与天地并列;
下联的意思是:关羽待人和对事都是诚心诚意的,的确是个顶天立地的人,他的救出的文采和超群的武功,是山西的千秋大丈夫。
外联为行楷阴文:
非必杀身成仁,问我辈谁全节义;
漫说通经致用,笑书生空读春秋。
上联的意思是:何必空喊杀身成仁的口号,试问我们当今的人,谁能像关羽那样智勇双全呢?下联的意思是:不要说某人通晓经典并能学以致用,但是和关羽相比,也不过是个白白会读经书的书呆子罢了。
四根檐柱上方,镶有3块木质透雕额枋
中间1块刻有老子和八仙人物。老子即中间骑青牛的长者,八仙分列于两侧,南侧为铁拐李、何仙姑、张果老和吕洞宾;北侧为汉钟离、韩湘子、曹国舅和蓝采和。
山陕会馆的透雕中部
山陕会馆的透雕北部
北(左)边刻有“神仙传”故事,《神仙传》作者:晋·葛洪,道教神仙传纪。据葛洪自序称:此书是为了回答其弟子滕升关于仙人有无的问题而作的。葛洪编集此书,意在宣扬修道成仙者古已有之,论证神仙可学,不死可得。书中所述广成子、老子、彭祖、河上公、刘安、李少君、张道陵等人事迹,较之《史记》、《汉书》记载多有增益。壶公、蓟子训、刘根、左慈、甘始、封君达等人传纪则与《后汉书·方术传》大体相符。后世道书仙传颇受此书影响,文人小说诗词亦多取材于此书。
山陕会馆的透雕南部
南(右)边刻有“行孝图”,为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中的几个故事,自左向右依次为:《哭竹生笋》、《扇枕温衾》、《怀橘遗亲》、《埋儿奉母》、《闻雷泣墓》、《恣蚊饱血》、《卧冰求鲤》。额枋的上方,还绘有6幅《西游记》故事工笔画及木雕牡丹花12朵为装饰。
额枋的上方,还绘有6幅《西游记》故事工笔画及木雕牡丹花12朵为装饰。
檐廊正中,悬有木质阳文匾额“大义参天”4字。正殿的前殿内原为摆放供品,聚会议事的处所。殿之梁檩均通体彩绘,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有人物故事画18幅。
殿内正上方悬“富国裕民”木质匾额。献殿后面为过廊,并与南北配殿中献殿后面的过廊相通。
廊西头山墙上各有角门通往南北跨院,门外侧各有石刻横匾一方,南曰:“南极”,北曰:“北拱”。
过廊后面是复殿,殿中偏后部有一暖阁,阁前供有关圣帝君、关平和周仓3尊雕像。
关圣帝君神像高3米,身穿刺绣衮龙袍,鎏金冠旒,威丽端正,俨然一副帝王之像。复殿后仍有檐廊,廊下有木质圆柱4根,柱下皆以精致的石雕为柱础。檐柱上方镶有3块木质透雕额枋,中间刻人物、牡丹,南北两侧刻有飞龙、麒麟等。
檐廊的迎风板上,两侧还镶有“道续尼山”和“义秉麟经”匾。进一步体现了关帝庙中所信奉的是地道的儒家正统思想。
会馆极盛时期,内外共有各种花灯350盏,每更换一次蜡烛就需要350支,其中大殿供桌前的一对大蜡烛有五尺多高,直径超过一尺。据说,两个大蜡烛点上后可以燃烧一年,是山西一个经营蜡烛的商人特意制作的。每年快到关帝生日的时候,那个商人就选好日子,用一头小毛驴驮着两支大蜡烛起程了,在关帝生日这一天赶到聊城,点上新蜡烛以表对关帝的尊敬。这样年复一年,从不间断。
会馆极盛时期,内外共有各种花灯350盏,每更换一次蜡烛就需要350支,其中大殿供桌前的一对大蜡烛有五尺多高,直径超过一尺。据说,两个大蜡烛点上后可以燃烧一年,是山西一个经营蜡烛的商人特意制作的。每年快到关帝生日的时候,那个商人就选好日子,用一头小毛驴驮着两支大蜡烛起程了,在关帝生日这一天赶到聊城,点上新蜡烛以表对关帝的尊敬。这样年复一年,从不间断。
【南配殿】南配殿位于正殿的南面,为文昌火神殿。
火神殿的台阶两侧的石刻为:阳文七折篆字“天下太平”
文昌火神殿是当年众商们祭祀文昌火神的处所。设置同正殿相同,即前为献殿,后为复殿。献殿前廊,有以石雕的麒麟、大象作柱础的石雕檐柱4根,其侧面分别刻有仙鹤祥云的花卉图案,正面刻有楹联。
火神殿内柱上刻有阳文颂 :
气本似珠,看午夜光分奎壁;
功原济水,居离宫位按丙丁。
上联中的“气”字在古文中是“炁”,上边是“无”,下边的“灬”字,就是火的变体;意思是没有火。上联中的“奎壁”:奎、壁俱为二十八宿之星官名,“奎壁”即奎星与壁星。
下联中的“居离宫”:周易认为天英星居离宫之位,烈火炎炎。
上联的意思是:午夜之时,当你看见那光芒四射的奎、壁二星时,那就是文昌星所在地;
下联的意思是:功德乃是增加水的源泉,只要你保持良好的商业道德,就可以以功德无量而感动火神,使火神安居于离宫之中,这样也才能水火相济而生财。
火神殿外柱上刻有阴文:
位南天以居尊神,焰荧荧临斗柄;
邻北极而宰化星,精朗朗俯魁垣。
上联的意思是:光焰四射的火星位于北斗星的斗柄所指的南天;
下联的意思是:文昌神所处的东方与北极相邻。
檐柱上方镶有3块木质额枋,中间一块刻有首尾相接、神态各异的7只芦雁和菊花,两侧的2块各分别刻有梅花、荷花、瓶、大香炉和茶壶。檐廊的正中悬有木质阳文匾额“风时浪恬”一方。献殿后面的复殿内供有文神和火神王灵官,殿正门上方悬“天开文运”木质匾额。
【北配殿】北配殿位于正殿的北面,为财神殿。
财神殿与文昌火神殿南北对应,是当年众商们祈祷发财的地方,也分为献殿和复殿。献殿的前廊有以石雕的麒麟、大象为柱础的石雕檐柱4根,柱的侧面、背面分别刻有花卉图案,正面刻有楹联。

山陕会馆的石础
内柱上刻有阴文:
德兆阜财,萃万国物化天宝;
行以利涉,庆一时海晏河清。
这里的“兆”用的是它的异体字“ ”。
上联的意思是:一个商人要依靠良好的商业道德,才能真正长远地发财致富,才能把天下的珍宝聚集在他的手里;
下联中“海晏河清”的意思是大海没有浪了,黄河水清了,比喻天下太平。
下联的意思是:一个商人要靠正当的行为为太平盛世获利,因此应当庆贺天下太平。
财神殿外柱上刻阳文颂财神:
位津要而掌财源,万里腰缠毕至;
感钱神以成砥柱,千秋宝载无虞。
上联的意思是:处在水陆交通要冲的地方而又掌握着生财之道,万里之外的财富也可以随身携带而来;
下联的意思是:感动了财神才可以成为中流砥柱,世世代代都有充足的财宝,从而无忧无虑了。
檐柱上方镶有3块木雕额枋,中间一块刻有6只飞雁和一座城堡,两侧分别刻有鼎、花瓶、香炉和石盒。檐廊正中悬有木质阳文匾额“功司利济”一方。献殿后面的复殿内供有财神赵公明和水神金龙四大王谢绪神像,殿正门上方悬“万世永赖”木质匾额。
财神殿的台阶两侧的石刻为阳文七折篆字:福自东来
【春秋阁】春秋阁位于会馆最后面、最高大的殿宇。面阔3间,上下2层,单檐歇山,灰筒瓦顶,斗拱抬梁式结构。阁前廊有4根木质檐柱,前廊额枋均为木刻透雕,雕饰人物和牡丹、金瓜、花卉等。阁左右各附设一座望楼,上下各一间,两望楼券门上各有扇形匾额一方,南曰“接步”,北曰“登阶”。
春秋阁过去也是供奉关帝的处所。一楼内原有大幅关羽画像,二楼原有关羽生平故事木雕连环人物群像,现已失存。
目前,二楼西墙上仍保留着关羽全身阴线雕石刻一方。
楼上中间的脊檩上有两行朱墨字:“大清嘉庆八年癸亥(1804)九月壬辰补建春秋阁3间,于十一日卯时上梁大吉。信士:山陕众商閤会等同心沐手谨志”。
从中可知此楼阁是在会馆创建后60年兴建的。春秋阁两侧,为南北两侧的游廊,各面阔3间,进深一间,灰瓦盖顶并与望楼和正殿相接,形成一个紧凑的四合院落。两游廊南北两侧为南北跨院。两院之间,并于南北两厢游廊的东首各有小门相通。南跨院现存硬山瓦房3间。北跨院现有南屋3间、小北屋2间、小西佛亭3间,坐东朝西后门一间,均灰瓦盖顶,前出廊檐。
海源阁
海源阁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清道光二十年进士杨以增所建,总计藏书22万。它与江苏常熟县翟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县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藏书楼。其中以翟杨两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书为最多,因之又有“南翟北杨”的美称,深为海内外学者所仰慕。
海源阁藏书楼位于光岳楼南万寿观街路北杨氏宅院内,为单檐硬山脊南向楼房,面阔三间,上下两层,下为杨氏家祠,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藏书楼上层中间门额上悬挂“海源阁”阳言语匾额一方,为杨以增亲书,额后有杨以增自题跋语。海源阁藏书浩瀚,是杨氏四代人潜心搜集的结果。杨氏第四代人杨保彝编著《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及《海源阁书目》计有208300卷有余。另有不载于书目者尚多。后历经战乱,迭遭破坏,海源阁损毁严重,所藏图书大多散失,只有一部分辗转收入北京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
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二十四史》,曾把海源阁藏书作为前四史的主要参校本。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毛泽东主席送给他的《楚辞集注》也是海源阁的影印本。为弘扬民族文化,聊城市政府于1992年在原址将海源阁重新修复。
杨以增曾任总理粮台、江南河道总督,为官能体察民情,在河道总督任上曾于除夕夜冒风雪暮宿河上,自备柴炭盐米而不占用河工开支。他和林则徐的交往也是一段佳话。林则徐对他人品非常钦佩,赞扬他乃圣贤门中人也,并在陕西巡抚任时荐举杨代替自己。在海源阁收藏中有林则徐寄给杨以增的亲笔信札17件,内容有论学问的,有论政治的,也有论及家庭琐事的,可以看出两人道义之交的深厚及彼此政治见解的一致。海源阁第二代主人杨绍和写道:“林文忠公(指林则徐)与先君同宦楚、豫、秦、陇,投分最密,丙午(1846年),文忠抚关中,将引疾归,适先君擢藩两陕,遂举以自代。有‘诚正清勤,明敏练达,实臣所不及’云。古所谓知己者非欤!”1840年,林则徐于广州抗击英国侵略之时,杨以增建起了海源阁,一位为维护国家利益同外敌浴血斗争,一位在战乱之际为传承中华文化呕心沥血,两位挚友可谓同心携手。
1848年杨以增杨任江南河道总督,开始到“人文渊薮”的江南去做官。这为他广收书籍提供了极大便利。他在当地收集的大批书籍可以凭身份借助官方漕运粮船运回老家。事实上杨以增几乎搜集了南方藏书家之精英。当时江南一带太平军、捻军在此与清军作战,江南旧家藏书多不能守,大量散失,流入市场,给杨以增大批收购珍贵善本提供了机会。号称乾嘉间文献之宗王、“三百年来藏书之巨擘”的苏州黄丕烈的士礼居和汪士钟艺芸书屋藏书散出,大多归于铁琴铜剑楼与海源阁,而以海源阁为最。瞿氏恬裕斋、鲍氏知不足斋,以及韩氏玉雨堂元人集部书等均归于海源阁,这是海源阁藏书数量质量的一次大飞跃。当时的藏书家江标说:“(海源阁藏书)大约吾吴旧籍十居八九,荛翁(黄丕烈)之所藏,则又八九中居其七焉”。由此奠定了“南瞿北杨”的格局。
北方书籍也随后加入藏书。杨以增后人杨绍和善于鉴别古籍,在北京任翰林时专事收购图书。慈禧发动宫廷政变,怡亲王载垣作为顾命八大臣之一被杀,杨绍和乘机购得怡府大量宋版珍本运回聊城。海源阁汇聚了南北藏书之精华,共有藏书20多万卷。
凤凰台
凤凰台在古楼北大街与东昌西路交叉处,遥对光岳楼,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建。传说在几百年前,聊城这一带是一望无际的梧桐树林,林中常有凤凰出没,在树林中间的一块开阔地上,有一座好几丈高的大土台子。站在台上可以眺望方圆百十里远,这座土台子就叫做凤凰台。传说在很久以前黄河决口,因为洪水中有黑龙作怪,黄河洪水泛滥成灾,百姓四处逃难。
这时,居住在梧桐林里的百鸟之王凤凰,决计要除掉这一祸害。就见从凤凰台上飞出一支雌凰,与黑龙格斗,激战许久不分胜负,雄凤见状从凤凰台上飞来,雌凰在前引黑龙出洞,雄凤在后待机而行,突然雄凤从天而降,长鸣一声,与黑龙战在一处。一瞬间,两支凤凰闪电般展翅而击,将黑龙拦腰斩为数截。凤凰双双飞回这座凤凰台上,观察了几天的动静,见黑龙确实已死,才展翅高飞唤回失散的百鸟去了。
自此,这一带的百姓又逐渐地返回了故里,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西关桥
西关桥位于古城西首,横跨东昌湖东西两岸。2001年6月动工修建,2003年落成。古时,人们是由吊桥进入古城区,现在连接古城和新城的纽带就是横跨在东昌湖上的四座关桥了。东昌大桥是在原西吊桥的原址部位上修建起来的,它是我市城区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桥梁。西关大桥全长322米,桥面净宽15米。上部结构为石砌拱桥,共21孔,象征着跨入21世纪,所以又称世纪拱桥。中间5孔为悬链线拱,两侧为圆弧拱。主孔通航净高9米,可供大型游船顺利通过。拱圈、桥身采用花岗岩嵌面,桥面青石铺砌,桥上筑有优质汉白玉拦板266块,汉白玉栏杆上雕刻着《水浒》人物故事图案,漫步东昌大桥一个来回,就如同看了一遍《水浒传》。被誉为“中国江北最大内陆湖泊石拱桥”,堪称桥梁精品,为美丽的东昌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景色。
东昌大桥(西关桥)、北关桥、南关桥、东关桥,通达四极,拱卫古城,宛
如玉龙出海,又似长虹卧波,气势恢弘,美丽壮观。
西关古井
聊城市古城西北隅原有一古井,井壁用白玉石铺砌,井水清澈见底。玉壁琼浆响应,观之赏心悦目,故成一景。聊城古八景之一的“古瓮铺琼”,指的就是这眼西关井。
古瓮,即古井的意思。该井是在明代永乐年间,由户部尚书郭敦出资兴建的,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郭敦系我市东昌府区堂邑镇人。他致仕还乡后,有一次来聊城观光游览,正在东昌湖西堤上临水赏观,沉醉于湖光楼影的美丽景致中,突然被一阵喧哗争吵声惊醒。他走近前一看,原来有一马夫在一口井边取水饮马,污染了井水,当地百姓与之发生了争执,口出恶言秽语。见此情景,郭尚书郭敦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聊城乃斯文之地,礼仪之邦,诗书之乡,堂堂的通都大邑,岂不有失风度?郭敦有着一颗爱民、为民的善心,心地高洁,襟怀博大,热爱家乡,为民谋福,他便在此购了一亩二分地,并出资打了这眼井。从此,甘甜的井水,便汩汩涌流,养育着这一方百姓。
相传,这眼井的井底是用白玉石铺砌的,水质清澈碧莹,一望见底,井壁生有茸茸青苔,与水中晶洁之琼玉相映,美不胜言。该井水质纯净,甘甜凛冽。流传有这样的民谚:“东昌府,有三美:古楼、会馆、西关水,登古楼、看会馆,至西关饮西关井水小歇”。用此水泡茶,水倾入杯中,水可高出杯子一韭菜叶而不外溢。除附近群众饮用此井水外,每日有推水为业的水车百余辆来此汲水,供给城内茶馆和用户吃水。建国后,机关、市民还在继续饮用此井水达十余载。城东北步云阁街一家茶馆贴有这样一副对联:“掌柜的越远越推西关水,饮茶人且饮且唱东方红”,可见当年这眼井在百姓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和对它的爱戴。
我们形容有教养的人、有定力的人“心如古井,波澜不惊”,这眼井却有其特质,它根系黄河,脉通运河,是身边这片偌大的东昌湖的一根神经,一处穴位,见证和反映着水城的历史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此井已远远无法满足城市饮水需要,渐渐地退出了人们生活舞台。但它数百的甘泉养育着这方土地上的人民,同时,它还润泽着东昌古城灿烂辉煌的文化,这功绩,聊城人民是不会忘记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当地党委和政府在这眼散发着幽香的古井之上,修建了亭阁,让它以崭新的姿态,供人们参观、欣赏,发思古之幽情。并对井本身重加修葺,略加整饬,重现当年面貌。如果有幸,哪一天用这甘冽的古井水,沏一壶回味悠长的东昌传说供各位朋友品尝,大家一定会口齿生津,齿颊留香,陶然沉醉。
傅家坟
傅家坟,在聊城城南,是清朝第一名状元傅以渐家的祖茔,建于明代成化年间。
傅以渐,字于磐,号星岩,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十月十二日生于聊城旧城北街。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丙科开科大考,在京都保和殿经皇帝亲自主试,傅以渐以进士一甲第一名夺魁。傅以渐中状元后,在朝内外轰动一时,后被授宏文院修撰,以后当上了康熙的老师。官累至侍读学士、国史院大学士、秘书院大学士,加封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傅以渐去世后,皇封墓地八十亩,加之护林地达一百二十多亩地。据《东郡傅氏祖谱》记载,墓地内除傅以渐墓以外,还葬有进士四人、举人七人、监生三十六人、贡生六十六人,布政使二人、知府六人、知县十二人。
据史料记载,墓地内碑石林立,古柏森森。其茔门有二都是向北方向,一名“傅氏先茔”,一名“傅状元茔”,其中“傅状元茔”茔门常年关闭,据说该家族中再有考中状元者才能开此茔门,故又名“喜门”。门内甬道通往傅以渐墓长达二百余米。“傅氏先茔”门内有雕刻精致的石牌坊一座,两旁有石刻楹联:赫赫阳功泽庇百年状元后;煌煌诰命同称三代宰相家。牌坊上的横额有“皇恩宠赐”四个大字,笔力雄健,寓颜于柳。牌坊后甬道两旁有华表、石羊、石马、石虎、翁仲等,其尽头石碑高耸,尤其是御赐、钦赐的几块丰功碑蔚为壮观。东茔门是傅以渐的墓地—“傅状元茔”,门上石额曰:傅状元茔。进门为甬道,有望天吼(朝天吼)石柱两座,石碑两座,分别刻有“文行忠信”和“清正廉明”等字,书法端健有力。
朝天吼,传说是龙的儿子,有守望习惯。华表柱顶之蹬龙即朝天吼,朝天吼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
康熙三年(1665年),傅以渐病逝于聊城,享年57岁临终时,他留遗言:“勿请恤、请谥”,意思嘱咐家人不要向清廷请求恤典和谥号,清廷遵从了这一意见。傅以渐为何拒绝接受清廷的“谥号”呢?连三品以上的职事官都可以获取的谥号,清廷又为何顺水推舟似的不给予正一品大员傅以渐呢?这已成了历史之谜。
令人引以为憾的是,傅家坟在十年浩劫中惨遭毁灭性破坏,墓地内的坟墓、石碑、牌坊、古柏无一幸免,大部分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石碑被运往梁水镇等地的马颊河修了涵洞。2003年2月,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水利部门在马颊河拐里王涵洞把所有石碑拆回。目前,在聊城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傅以渐墓地的修复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住聊城东郡傅氏后代,特别是傅家坟的傅氏子孙,对此项工作都投入了一份力所能及的关怀与贡献。
礼拜寺街
六百余年朝和拜 礼拜寺里虔诚声由西向东,过了东关桥,在东关街的北侧有两条回民集中居住的街道,它们是礼拜寺街和小礼拜寺街。大礼拜寺街南起东关街,北至水桥,长150米,宽4米。此街中段有座西朝东的一座清真寺(即西寺,亦名礼拜寺)。清真寺建于明朝末年,距今600余年。据清真寺主持刘阿訇介绍,每年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祭节,这里都会有一百多名来自坦桑尼亚、阿拉伯等国的信徒在此朝拜,也是一年中比较热闹的时候。小礼拜寺街位于礼拜寺街东,该街中建有一座规模较小的清真寺,该街长80米,宽4米,北与东昌三宝之首的“铁塔”相连。两条街上也居住着几户汉族市民,多年来,这里的回、汉民和睦共处,互邦互让,幸福地生活。
羊使君街
当官为民下火海 纵身跳水又何惜  山陕会馆北有一条东西路,东起古运河西岸,西至米市街,长220米,宽5米,名羊使君街,为市民居住区。羊使君街东北向是聊城天主教堂,为美国传教士捐资所建。相传,此街东端原有一阁,据阁碑记载:东晋时发大水淹没了村庄和土地,当时有一个叫羊使君的官员心中焦急,为祈上苍,纵身跳进水中,尸体在此漂上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此建一阁。后来,此处形成街道,遂名。
米市街
天下粮仓何处寻 米市街上粮店多。米市街位于聊城旧城东门外,东关街南侧。北起东关街(驴市口),南至东昌湖岸,长300米,宽4米。此前,沿街两侧驻有市豫剧团、家俱厂、粉沫冶金厂等单位,为城市居民住宅,也是回汉两族居住区。明末清初,本街共有粮店十余处,故名米市街。午后走过米市街,见老人在自家门口闲坐,街上有工人在为这里的市民铺设自来水管道,忙碌的身影,创造着城市的幸福。
状元街
邓钟岳状元的家府(今实验小学校址),故名状元街。
这是一条人流拥挤的居民街道,位于聊城旧城南部。东起东口南街,西至楼南大街。东西走向,长300米,宽6米,实验小学、市妇幼保健站驻此街。清康熙二十三年,邓秉恒建立此街。
至乾隆年间,邓钟岳考中状元,在此建有邓的家府,故名状元街。实验小学是省级重点小学,除了辖区内的学生在此就读外,其他辖区和外地也有不少学生慕名而来,街上行走着朝气蓬勃的孩子,谁能说他们不是未来的“状元”呢?
邓钟岳(1674~1748)清代官员。字东长,号悔庐。今东昌府区人。邓基哲子。他博览群书,尤对《易》、《礼》有深入研究。康熙四十七年(1708)中举人,六十年(1721)登进士一甲第一,入翰林。雍正元年(1723)充江南副考官道,以母丧归,四年后起任江苏学政,刊《近思录》、《白鹿洞规》等书以教育士子。七年(1729)以少詹学士任广东学政,不久,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邓为政清廉,谨慎守礼,所奏为政之道首要的是正风俗、杜邪讹,得到雍正帝赞许和采纳。十一年(1733)任礼部右侍郎。充《大清一统志》总裁,转左侍郎。以事降为太常卿。乾隆间历浙江学正、通政司参议,再晋礼部右侍郎、左侍郎,于乾隆九年(1744)、十二年(1747)两次充任江南正考官。在浙江时,曾训示诸生:“耻为羞恶之本,干谒标榜、颂辞连篇,或因细故,骨肉成隙,耻何在焉。”十三年(1748)曾随乾隆帝东巡。当年夏,以疾致仕,卒年74岁。钟岳工书,能诗文,康熙对他有“字甲天下”之誉。著有《知非录》、《寒香阁诗集》4卷,《文集》4卷。
运河大码头免税碑楼
在今聊城龙山西街北头,运河大码头对面过去有一免税碑楼,免税碑楼的门北门正对运河,免税碑高4米,碑顶双龙雕镂,中有“圣旨”两字,碑中央题有“聊城临清等五处禁止添设关卡”的大字,传说是任克溥奏请康熙帝恩准所立。后传此碑仅书“今日无税明日有税”而又不著日月,故东昌府所属邻封县镇均聚集于聊装船卸货。
任克溥
任克溥(1614~1703)清代官员。字海眉。今东昌府区北坝人。清顺治四年(1647)进士,授南阳推官,以治行第一,授吏科给事中,认为励精图治,首重守吏,上“清铨选、严保举”疏,提出选人举官要秉公,要慎重。
顺治十四年(1667) 任克溥转刑科。这时,顺天(今京津地区)乡试,发生了著名的科考舞弊案。发榜后,物议沸腾。由刑科给事中(“给事中”为官职,正五品)任克溥奏参,顺治帝下令将奏折内有的人犯由吏部、都察院会审。审出同考官李振邺、张我朴赃证有据;吏科给事中陆贻吉与居间博士蔡元禧、进士项绍芳及行贿中试举人田耜、邬作霖,并皆属实。李振邺、张我朴、陆贻吉、蔡元禧、项绍芳、田耜、邬作霖七人均立斩,家产籍没。同案犯王树德等二十五人,从宽免死,与上述七人父母、兄弟、妻子流徙尚阳堡。
顺治十七年(1660)转太仆少卿(正四品),次年归守父丧。康熙三年(1664)起补原官。六年(1677)升右通政。康熙十二年(1673)擢刑部侍郎(正二品)。其间屡以减赋、惩贪、禁奢等事上疏,说别人不敢说的话,皇帝说道:“人言任某强干,诚然。”当时有刘姓人来京首告白莲教将在东郡作乱,有的官员主张派兵进剿,任说:“刘姓是一个疯子,我早就认识他,此话不必当真。”因此事息,免掉聊城一场兵临城乡的骚扰。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南巡,过临清,克溥前往接驾,被复原衔。
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再次南巡,过聊城,康熙亲到任克溥的住处北坝的绮园,任克溥的住处绮园内有松桂堂,康熙赐松桂堂匾,并题“绿水本无忧因风绉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联以赠,赐尚书衔(从一品)。年86卒。
任三蝎子接驾的故事
任克溥,字海眉,因他排行第三,又常常有些出奇制胜的办法,被当地人戏称为“任三蝎子”。
康熙年间,任克溥告老还乡。当时东昌府连年遭受水灾,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但苛捐杂税有增无减,百姓怨声载道。任克溥三次上疏皇帝要求减免官税、赈济灾民,均未得到回复。正当他忧心如焚时,京城传来消息皇帝南巡将路过东昌,他立刻转忧为喜。
康熙皇帝驾临东昌府的这天,任克溥前去运河码头接驾。康熙一下龙舟,任克溥便跪倒在地,高呼:“臣任克溥恭迎圣驾,臣启奏:东昌府连年水灾,夏粮颗粒无收。我天朝皇恩浩荡,东昌子民久沐雨露,臣请陛下再降恩泽,减免东昌赋税……”。康熙想:若沿途州府各县都援引成例,这国库不就空虚了吗?康熙皇帝灵机一动,开口说道:“准奏,今天的税就免了吧”;任克溥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连忙高呼:“谢主隆恩”。然后对着众人大声说:“皇上有旨,今日无税”,众人高呼万岁。康熙皇帝的龙辇一起,任克溥忙把家丁任宝儿叫来,附在耳边叮嘱了几句,说马上去办,越快越好。
又传:有一次,康熙皇帝来到聊城,一百姓求见,侍从不耐烦地挡驾道“皇上有旨,今日午睡”。这个百姓灵机一动,出去便喊:“皇上有旨,今日无税”。众商人感皇恩浩荡,立“今日无税”碑。康熙皇帝知道后也只好顺水推舟,默认此事。此后,聊城商业更加繁荣。这当然是传说,但在大码头附近,确实曾经有一御碑,是清朝康熙皇帝为减免东昌等地部分税收而立。
在离开东昌府的前一天,康熙皇帝专门让任克溥陪同他游览东昌府的护城河(今东昌湖)。康熙皇帝一时兴起,指着面前的茶肴,对任克溥说:“两碟豆”。任克溥明白这就是让自己对对联,便对道:“一瓯油”。康熙皇帝有意难倒任克溥,翻口说:“朕说的是两蝶斗,两只蝴蝶在争斗”。任克溥一指水面上的一只鸥鹭,说:“臣对的一鸥游,一只鸥鹭在戏水”。听罢,康熙皇帝纵声大笑。康熙皇帝说:“绿水本无愁,因风皱面”。意思是暗中褒奖任克溥忧国忧民。任克溥马上对道:“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暗含了歌颂康熙皇帝为国操劳的意思。
第二天,康熙皇帝起驾东昌府。当他再次踏上运河码头时,看到一座新立的石碑,正文是“今日无税”四个大字,题款是“敕立”两个字。任克溥连忙跪倒说:“启奏陛下,这是臣任克溥奉旨督办的”。其实康熙皇帝早就猜到石碑是任克溥所为,只好说:“好你个铁嘴钢牙。这样吧,朕有一副上联是写眼前之景的,请你对下联,也必须说眼前之景。对得好朕就依你,从今往后免除东昌府过往船只的一切赋税;对不好,朕就成全你,你就用这座石碑自裁吧”。说着,康熙皇帝一指水里的荷花道:“池中莲苞攥红拳,打谁?”任克溥左看看、右看看,当他看到河岸上的麻田时,用手一指对道:“岸上麻叶伸绿掌,要赦?”
康熙皇帝赞许地点点头:“好一个任三蝎子”。从那以后,因东昌府码头无税。所以客商云集日渐繁荣。那座石碑也就一直立在码头上,直到1967年被红卫兵砸碎。
关于无税碑的故事,另一个传说是:康熙年间,东昌府因连年遭受水灾,到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刑部侍郎任克溥告老还乡后,虽曾将东昌灾情三次上书皇上,要求减免官税以赈济灾民,但均未得到回复。
获悉康熙皇帝即将顺运河南巡,任克溥计上心来,便命家人在头天夜里秘密地将一块刻有“今日无税”的石碑投入了河道之中。
时至第二天,康熙皇帝所乘龙舟果然来到了东昌。五艘龙舟一字排开,尤其领航的龙舟上,不仅旌旗招展,鼓乐齐鸣,而且那全身披挂的禁卫军,手持兵器,列队两排,好不威风。可是当龙舟行至东昌府闸口(通济闸)附近时,领航的龙舟突然触物搁浅,一时无法航行,只得暂时抛锚停舟。此番情景,可吓坏了东昌府沿岸列队跪迎的大小官员,唯有任克溥表现的泰然自若。待水工潜入水底将障物捞出,只见是一块石碑。
随行官当即上奏康熙:“水下是石碑阻挡,现已捞出。”康熙问:“碑上刻有何字?”这时任克溥忙跪奏道:“启奏万岁,此碑沉于河中甚久,不知来历。但其胆敢阻挡龙舟,恐有原由,还请皇上亲自明察为好。”
康熙暗暗点头,于是走出龙舟随任克溥和东昌知府来到石碑面前。康熙帝见石碑虽挂满泥沙,字迹却甚是清晰,于是顺口念到:“今日无税。”
康熙话音刚落,任克溥顺手牵羊地奏道:“万岁体怜灾民,金口免去东昌赋税,真乃天降福于民也。”此时,康熙才忽然想起任克溥的三道奏折。心想,此番石碑阻舟,又书之无税,莫非天意所使?于是便信口说道:“东昌连年水灾,本应早免赋税,今日古碑显现,既然天意免税,也就照此办理吧。”
康熙走后,东昌知府即把“今日无税”碑立在了东昌城东关运河南岸,并修了碑楼。从此,东昌府的灾民不仅减去了赋税负担,而且就连码头装卸货物的人,也均不再纳税。
孔繁森纪念馆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内设1个纪念厅和3个展览厅。纪念厅内安放着孔繁森同志大型半身汉白玉雕像。展览厅内布置着孔繁森同志事迹展览。展览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齐鲁赤子”,展示了孔繁森同志在山东生活,工作期间,从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名党的优秀领导干部的光辉历程;第二部分“汗洒雪域”,展示了孔繁森同志两次进藏工作十年间,为西藏的建设和繁荣,恪尽职守、忘我拼搏、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第三部分“情系高原”,展示了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服务人民、为民解难、无私奉献的满腔热忱;第四部分“廉洁清政”,展示了孔繁森同志艰苦朴素、廉洁自律、一身正气、克已奉公的高贵品质;第五部分“深切怀念”,展示了孔繁森同志不幸殉职后,山东、西藏及全国各地深切悼念孔繁森同志的感人情景;第六部分“光耀神州”,展示了党中央对孔繁森同志的高度评价,以及在党中央号召下,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学习,宣传孔繁森同志的崭新气象。
傅氏祠堂
傅氏祠堂位于聊城东关街路北,通济闸以西500米处,是一幢殿堂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带廊厦,通进深8.2米。外观为硬山脊,正饰花草璃吻,灰砖墙,灰瓦顶。现已经改为傅斯年陈列馆。
傅氏家族的显贵从傅以渐开始的。傅以渐(公元1609-1665年)字于磐,号星岩,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进士一甲第一名,是清朝的开国状元。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深受顺治帝器重,曾任康熙老师,道德文章为一时之冠。
傅氏祠堂为2006年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经将其开辟成“傅斯年陈列馆”。
傅斯年陈列馆
1993年聊城市政府决定成立“傅斯年陈列馆”,1994年程思远副委员长专门为傅斯年陈列馆寄来了题词:“傅公高风亮节,足为后世楷模”。季羡林先生为傅斯年陈列馆题写了匾额。
傅斯年(1896-1950年),字孟真,聊城人,清朝开国状元傅以渐第七世孙,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史学家。1919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年底公费赴英国留学,曾在伦敦大学学习历史、数学和实验心理学,后又去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历史。曾任中山大学教授、中文及历史系主任,代理文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代理北京大学校长、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对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教育学等造诣精深、贡献巨大,被誉为学术界的“通才”。傅斯年先生曾为国共两党和谈积极奔走。1945年4月,毛主席提出的把各党派和无党派的代表人物团结在一起,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民主人士的拥护和响应,同年7月,傅斯年,褚辅成、黄炎培等6人以民主人士身份到延安与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中共领导人进行了会谈。无论作为学者,还是作为社会活动家,傅斯年先生在中国现代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1950年1月,傅斯年先生就任于台湾大学校长,12月20日,患脑溢血病逝于台湾,时年55岁。
聊城仁义胡同
仁义胡同位于聊城市东关街傅斯年陈列馆东邻。说起仁义胡同还有一段由来。傅以渐(1609-1665)聊城人,清朝开国状元。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加封为太子太保(康熙的老师)。其在朝为官期间,家人因宅基纠纷,写信求援。傅以渐遂回信一封:千里来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依其意,主动退让三尺,邻居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形成六尺胡同。康熙南巡驻跸聊城时闻此事,挥笔题写“仁义胡同”匾额,在历史上传为佳话。傅以渐的七世孙傅斯年是中国近代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五四运动著名学生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山大学教授、代理北京大学校长、台湾大学校长。仁义胡同与傅斯年陈列馆相邻,成为聊城对外参观展览的地方。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座落在山东聊城京杭大运河畔,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成为了山东聊城的一个享誉国内外的标志性文化旅游建筑。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于2004年11月在山东聊城动工建设。该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分为陈列区、收藏区和研究及学术交流区3个功能区域。该博物馆将系统介绍运河发展史、科技史以及沿岸地区的重要文化面貌和文化内涵,对于进一步弘扬运河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明清圣旨博物馆
明清圣旨博物馆位聊城市古城中心,与光嶽楼相伴,同东昌湖、山陕会馆、海源阁相邻。展馆外观为二层仿古建筑,总面积一千余平方米。馆内分四个区域:一个藏品展示区、一个藏品库管区、一个技术保护区、一个服务办公区。其中藏品展示区分三个展厅,第一、二展厅主要展示明清时期重要的诏书、诰命、敇命等实物;第三展厅主要展示科举文本、奏折、官契、牌匾、字画以及部分官场文书等。“圣旨”是中国古代帝王布告臣民、委任官吏、册封宗室、表彰功德、告谕外邦等专用性文书形式,起源于商周,规制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完善于明清。其内容和制式体现了各个朝代统治者的意志,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化等多种形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研究价值。
明清圣旨博物馆收藏以明清时期的诏书、国书、诰封、敕封(通称为圣旨)为主,科举试卷、官场文书、字画、牌匾等文物为辅。所收藏文物具有深厚的时代文化内涵和学术研究价值。该馆通过所收藏古文物,将明清社会皇牍文化展现给社会,以它具有的时代特征及艺术性、文学性、观赏性,受到海内外古文化学者和爱好者的关注。已成为江北水城--聊城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观光的亮点。
目前,国内以“圣旨”作为收藏专题的博物馆尚不多见。我们把尘封久远的中国宫廷文化的一个侧面发掘并展示给大家,是因为它的确具有特殊的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所具有的观赏性,也将使每位参观者大开眼界。
明清圣旨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734.14平方米,展品以明清诏书、国书、诰封、敕封为主体,配以科举殿试卷、古代官场文书和瓷器、玉器、钱币、牌匾、民俗遗物等其他藏品,共计200余件。其中,“圣旨”藏品达80余件,收藏品数量在国内其它城市同类博物馆、展馆中位居首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明清圣旨博物馆由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备案,山东省文化厅批准成立,聊城市民政局核准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2006年10月1日正式开馆。
明清圣旨博物馆由山东裕昌汽车贸易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吕乃涛创办。
聊城市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刘立民任馆长。
下图是明嘉靖26年圣旨
越河
清代运河通航盛期,在东关大街东首设有一闸,叫通济闸,当地人称之为“闸口”,是运河之水流经聊城的咽喉要地。由于闸口船多,时常发生堵塞,为疏通船只,又于闸口东边开凿了一条长约1千米的小河,名曰“越河”,寓跨大河之意。
越河纵横连贯于每个街巷的水坑湾溪,越河岸的街口有大小不等的桥梁十二座,称作“十二连桥”。越河和溪流沿岸有商铺旅邸,茶馆酒楼,茅舍人家,祠庙庵宇,田野林荫,景色宜人。“十二连桥”是“越河圈”的交通枢纽,溪水流经处处有桥,而每座桥造型同,风格各异,颇具江南风光。成为当时东昌府区一大休闲场所,官宦显贵、才子佳人、富商财主都会到此游玩散心。
范公祠
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聊城市城北20公里梁水镇内。1941年,人民群众为纪念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范筑先,在梁水镇修建了一座范筑先将军纪念祠堂“范公祠”。原有大殿、二殿、廊房、纪念塔等建筑。
纪念塔高15米,围径12.6米,为四重檐六棱形砖塔,塔身四周嵌有蒋介石、林森等名人题词石匾多方。塔后是范公祠正殿,殿内正中安放范筑先将军戎装塑像,两侧墙壁上绘有抗战内容的壁画多幅。正殿前有石碑两通,一为范筑先将军传略碑,一为创修范公祠纪念塔记事碑。正殿前还有东西厢房各三间,室内墙壁上嵌有刻载抗战烈士名录的石碑多方。正殿后有“武圣祠”三间,内供关羽、岳飞及范筑先将军半身塑像。1949年后,范公祠殿堂被毁,纪念塔至今完好。
徒骇河风景区
徒骇河是禹治理过的九条河流之一。“禹治此河,用工极重,此河工难,众惧不成,故人徒骇也,因而命名徒骇”。徒,众人;骇,惊骇。
禹欲疏此河,众人闻之,无不惊骇,故名。
徒骇河风景区位于聊城市区南郊和东郊。徒骇河,古为禹疏九河之一,为导黄入海的主道。其前身名漯川。该河由南向北流经聊城,在城区南部拐弯,先由西向东,然后又拐向北,环抱半个城区。这段河流水面宽广,河道宽平均近百米,最宽处达150米,水深4~5米,成了一个带状湖泊。河两岸垂柳依依,良田广布,是重要的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生产基地。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这里已经成为集休闲、娱乐和高科技观光农业生产相结合的生态农业区。主要景点有四河头水利枢纽工程、姜堤乐园、凤凰苑农业科技观光园、昌东橡胶坝等。
聊城市北杨集抗战遗址
抗战期间,赵春华、翟修安、赵春湖、王宪伦、张子杰、翟林臣、耿玉明七英烈遭日伪军杀害。建国后,当地政府在北杨集村头建立了纪念碑、纪念亭。
堂邑文庙
堂邑文庙位于聊城城西40里,堂邑旧城东北隅,始建于金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9年),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占地10余亩,系采用我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组合形式而建。现存建筑有大成门、大成殿、木牌坊、乡贤祠、名宦祠等。
木牌坊,也称棂星门,是文庙的临街大门,三开间,木结构。下用4根立柱支撑坊身,4根立柱前后又用8根斜撑木戗住立柱,以求稳固。12根木柱之下均置以青石柱基础。木柱之上采用十字砖心连接拱承托流水檐,定位灰瓦浅脊。整个牌坊玲珑雅致。
大成门是通往大成殿的第二座大门。面阔三间,砖台砖墙,歇山脊,绿色琉璃瓦顶,斗拱台梁结构。正脊饰大吻,四条垂脊有吻兽。
大成殿是文庙的中心建筑,面阔物件,进深三间,筑于60厘米的砖台之上。大殿正面主次间辟门,两侧各设一窗。大殿梁架为斗拱抬梁式结构,一周有斗拱44攒。房间为歇山脊,覆绿色琉璃瓦。正脊浮雕云龙图案,脊两端时高高翘起的大吻,四条垂脊饰仙人和脊兽。整个大殿蔚为壮观。
乡贤祠、名宦祠位于大成门左右两侧,皆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砖墙瓦顶硬山脊,正面辟一门二窗。二室原系祭祀本地的“乡贤”、“名宦”的祠堂。
堂邑文庙为2006年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鲁仲连射书台
鲁仲连,茌平县王老乡望鲁店人,至今该村仍保留着鲁仲连祠,以纪念这位义士。聊城人民为纪念他,曾在古城东门外建有鲁仲连射书台,为聊城一景。
鲁仲连台,系明万历三十五年东昌知府陆梦履为纪念历史名人鲁仲连于三迁其后的聊城东门外初建(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故事发生于今阎寺镇聊古庙处)。清康熙四十九年、嘉庆二年重修后,“台高七十余尺”,其上崇楼壮观。
早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476年),聊城就是一个重要的城邑。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221年),齐燕之间曾为争夺聊城进行了一场残酷的战争。《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有详实记载:“燕将(乐英)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困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这时,鲁仲连来到聊城,“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
鲁仲连在书中对燕将陈述利害,晓之大义,或退或降,不要负隅顽抗。书中言辞恳切,“燕将见鲁仲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杀。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鲁仲连射书救聊城传为千古美谈。鲁仲连,茌平县王老乡望鲁店人,至今该村仍保留着鲁仲连祠,以纪念这位义士。聊城人民为纪念他,曾在古城东门外建有鲁仲连射书台,为聊城一景。
战国时期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故事,传了一代又一代,但记载这段史实的古碑却埋没多年。日前,一场政府、市民齐寻古碑的行动在聊城展开。
据有关资料记载,明万历35年,东昌知府陆梦履于东门建“鲁仲连射书台”,清康熙年间又重修射书台,并“为楼于其上”。二十世纪初,鲁仲连射书台上的楼已经不存在,而台基基本完整。1935年,范筑先拓宽东关大街时将该台拆除。
据白鹤同老人回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在聊城读书时,经常登上鲁仲连射书台玩耍。当年拓宽东关大街时,白鹤同曾发现过一块刻有“鲁仲连射书处”的石碑,并亲眼见到民工将石碑埋在地下。1985年,他又在清真西寺无意中发现了“鲁仲连射书台记”石碑。
根据白鹤同老人提供的线索,该市文化部门展开了周密的调查,很快在清真西寺找到了被当作台阶用的康熙三十一年的“重建鲁仲连射书台记”碑。射书台旧址位于东关桥附近,而东关桥目前正在重建施工中。为了找到老人所说的“鲁仲连射书处”石碑,有关人员不顾泥泞到施工现场进行勘察,确定了石碑的大体位置。他们表示将时刻关注着施工的进展情况,尽快让石碑出土。施工单位表示,一旦发现有石碑、石刻等文物出土,将特别注意保护。
堠堌冢是后汉清河王刘庆墓(孝德皇陵)
从聊城市区乘车,沿聊(聊城)临(临清)路行驶,在距市区约30公里处的斗虎屯镇堠堌村附近,可以看到路西100米处的田地中有一处高大的土丘。它占地千余平方米,高达二十米,附近的老百姓都称其为“冢子”,也叫“堠堌冢”、“青龙山”。
千百年来,人们不知堠堌冢到底系何人、何时所建,有何作用。围绕这个神秘的土丘,世世代代流传着数不清的传奇故事,有的说大禹治水时,在堠堌冢上曾用大印镇住过一条青龙;有人说这是一个皇帝的陵寝;也有人说它是汉武帝修建的军事设施。而据专家初步考证,堠堌冢应为东汉时期清河王刘庆之墓。
位于东昌府区斗虎屯镇的堠堌冢就是东汉清河王刘庆之墓。早在1981年,临清籍台北大学教授张蓬洲在其《清河识地》一文中就提出“堠堌冢乃后汉清河王刘庆墓”之说。刘庆之子刘祜即皇帝位后,追封刘庆为孝德皇帝,经重新修缮的刘庆墓自然也升格为孝德皇陵。
一千九百多年前,也就是公元78年,年仅1岁的刘庆被汉章帝册封为太子。这个孩子聚千万宠爱于一身,一出生就拥有了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和至高的地位。不过,世事永远不会那么顺利。当时的窦皇后这时候就动起了心思:“如果有一天刘庆做了皇帝,那对我和我的家族将极为不利,我必须想办法对付他们母子。”
大约过了3年,这个女人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在宋贵人写信要家人捎来些药品时,窦皇后却说她居心叵测。后来,汉章帝就疏远了他这位曾经宠爱的宋贵人,同时也把太子刘庆赶出了皇宫。
“母亲邪恶,儿子也好不到哪里去。”这是窦皇后的理论。公元82年,在她的“蛊惑”下,汉章帝终于下定决心废黜刘庆太子之位,贬为清河王。
不过,虽然被封为清河王,但刘庆却没有到清河国赴任。在此后的6年中,他一直在洛阳的宫中陪伴太子刘肇。他和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兄关系非常好,同吃同住同出行。
公元89年,刘肇即位,就是汉和帝,因为与刘庆关系亲密,而刘庆又在他的登基问题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这个皇帝对刘庆相当优待。
又过了6年,汉和帝驾崩了,这给本来身体就虚弱的刘庆一个很大的打击。第二年3月份,刘庆来到他的封地清河国,在一个叫贝丘的地方(今天的临清东南约7.5公里的地方)一病不起。
这一年的农历12月份,刘庆走完了他29年的生命历程。他死后就葬在今天东昌府区斗虎屯镇堠堌村附近。
清河王变身孝德帝
一个王爷的墓地几年后却升格为皇陵,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汉和帝死后,汉殇帝即位。但这是一个短命的皇帝,在位不到一年就驾崩了,下一个皇帝就是汉安帝,这个汉安帝就是刘庆的儿子刘祜。
儿子做了皇帝,老子的地位也应该得到大大的提升。于是有官吏上奏,声称清河王品德高尚,应该尊称为皇帝。
自然,刘祜采纳了大臣的建议,追封父亲清河王刘庆为孝德皇帝,母亲左姬为孝德皇后。汉安帝又把刘庆的墓按照皇帝陵墓进行了改造,并且搞了大型的祭祀活动,同时还设立了管理陵墓的官员,平时还有兵车在周围巡视。而这时候,刘庆的墓也被尊称为“甘陵”。
据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的记载。郦道元生活的时代距离甘陵形成的年代仅有400年左右,其史料价值十分重要。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到:“……汉安帝父孝德皇帝以太子被废为王,薨于此,葬其地,尊陵曰甘陵……”而我们还可以从《水经注》的记载中得知,甘陵就在现在东昌府区堂邑镇附近,那也只有是堠堌冢了。另外,在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宋代著作《舆地广记》等诸多历史书籍中都能证明这一点。
那么为什么后人对堠堌冢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呢?对此陈昆麟解释说,在北宋以前,堠堌冢的真实身份应该是明朗的,但是北宋末年,宋辽、宋金战争频繁,赵构南迁后,当地多数地方官员及乡间有民族气节的有识之士大都随宋南迁,当地居民也四散逃难。
金朝建立之初,新来的地方官吏或许不知“甘陵”这一历史古迹,把它作为放哨的地方,为了巩固地方政权又在这里建立堠堌镇,从此堠堌之名见于史册,甘陵之名反而被淹没。
后来战争继续,更无人顾及此事,特别是明朝建立后冀鲁豫交界处因战争及自然灾害等原因,人烟稀少,有的地方几乎成为无人区,开始从山西、胶东、河北北部等地向这一带移民,新的移民更无从知道堠堌冢的历史了。
目前,堠堌冢地上的封土基本保存完好。封土为人工夯筑而成,夯层在13厘米到18厘米不等,这是汉墓的特点。该墓现残存封土经实地测量,南北长110米,东西宽98米,占地面积约为10780平方米。
“高度没有实际测量,参照周围树木比较,应该在10米以上。”陈昆麟说,据当地一些老人介绍,建国前这片封土还要大,南边的斜坡往南还要延伸30米,当年的堠堌冢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200米,高度应该在20米以上。几位老人还谈到堠堌村的基本格局——村有四门、四关、四庙。东门到西门或南门到北门约1.5公里;北关有真武庙,南关有奶奶庙,东关有天齐庙,西关有三官庙。城墙宽度基座有10多米,上面宽有六七米。城内还有奎星庙、关帝庙、土地庙,东门外路南还有宏大的佛教寺院。而且,村中间十字街最高,地势要比四门各高出约1.5米。陈昆麟说,经过实地考察确实如此,这充分说明了这个地方是一个不小的城池,历史上曾经有过较长的繁盛时期。
谈到堠堌冢的保护时陈昆麟教授说,首先应该重新封土,填平其周围的沟壑,还可以恢复过去墓地周围的廨所,和周围的环境融合一体,让其成为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旅游景点。
据了解,斗虎屯镇政府打算以堠堌冢遗址为依托,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文物价值,通过招商的方式建设一处占地百余亩的文化旅游胜地——青龙山文化公园,建成后既可对堠堌冢进行有效的保护,又可促进旅游业发展。当地百姓也热切期盼此项规划能早日实施,甚至有部分群众表示,愿意自掏腰包为政府保护性开发堠堌冢尽绵薄之力。
权寺遗址
即龙山文化遗址。位于东昌府区李海务镇权寺村西。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面积1万平方米。中部原有一漫形土堆,高出地面约3米,下为黄沙,曾被大量挖掘,形成约2000平方米水坑。遗址表面散布大量陶片,文化层可见厚度为2米,采集标本有石锛、石镞、鼎足、灰黑陶片等。陶质分夹砂、泥质两种,多为灰陶、黑陶,并有少量红陶和褐陶。纹饰有绳纹、弦纹、篮纹、方格纹和附加堆纹,以绳纹居多。陶器均为轮制,可识器形为鬹、鼎、鬲瓦、罐、盆、碗、器盖、盘等。此外,遗址还出土数10个汉代陶罐、陶壶。并发现了典型的岳石文化时期的遗物,对研究夏文化在山东的分布有重要价值。1992年1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堂邑四知堂
堂邑镇原有张养浩建的四知堂。据堂邑文化站的同志说:四知堂不知在何年何月拆除了,在堂邑镇政府西边堂邑棉厂里有一片草地,就是明代“四知堂”遗址。
在元代的山东文坛上,张养浩(1270-1329)是最令人瞩目的一位作家。他不仅兼擅诗文,而且尤以散曲创作为成就最高。张养浩为官即以勤于政务、革除时弊、为民解难闻名,他的文学创作也以关注民生、关心民瘼著称。
在他19岁的那年秋天,张养浩登上了济南名胜白云楼,写下了著名的《白云楼赋》。后来,山东按察使焦遂读到了《白云楼赋》,大为赞赏,于是接见了张养浩,并推荐他做了东平学正。到了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张养浩在23岁上离开东平,到京城大都求仕。经人介绍,献书于平章不忽木;不忽木奇其才,力荐张养浩做了礼部令史,进入御史台。在此期间,不忽木曾因张养浩生病亲自前去探望,见到的居然是家徒四壁,于是大为感慨,赞叹道:“此真台掾也!”
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张养浩做了丞相掾,并被选授堂邑县尹。
张养浩初到堂邑,就听说这里的官舍是一座凶宅,前任诸官居此皆不利,但是他不相信这一套,依然在这里住了下来。他在《初拜堂邑县尹》一诗中写道:一县安危任不轻,初闻恩命喜愁并。徒劳人尔岂吾意,何以报之惟此诚。操刃岂容伤美锦,循墙谁敢忘高名?前贤为尹规模在,他日须期与抗衡。
在这首诗中,张养浩很好地表达了出任堂邑县的抱负和愿望,他要把这一方土地视作一块“美锦”,非常诚恳、非常谨慎地加以治理,而决不允许荒废了岁月。
张养浩仰慕先贤,名其居室曰“四知堂”。“四知”源于后汉杨震故事。
杨震(59年~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阳(今陕西省华阴)人,他通晓经典,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之称。杨震他淡泊名利,他到东莱出任太守时,途经昌邑,以前经他举荐的荆州王密时任昌邑县令,为答谢杨震以前对自己的举荐之恩,趁夜深人静怀揣10锭黄金到驿馆拜见杨震。杨震对王密此举很是生气,毅然拒绝。王密曰:“暮夜无知者”,意思是:夜黑人静,是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义正辞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说没有人知呢?密愧而出。杨震为官忠贞清廉,生活俭朴。他为官10余年,没有给自己置办产业,不修豪华别墅,常以蔬菜为食,衣无锦绣,徒步往来不乘坐马车。有人劝杨震为子孙考虑,开置产业发家致富,杨震坚决不肯,慨然说道:“使后世为清白吏子孙,以吾观之,不以厚乎?”所以,他的几个儿子虽然为官,亦都洁身自好,清廉自守。
张养浩在住室的门上挂一块“四知堂”的匾额,实际上是把那些送礼人的路给堵死了!张养浩这个人一向把钱看得很轻。
张养浩写了一首诗《题四知堂》:
邑壮怜才弱,官微虑患深。
韦弦千古意,冰檗一片心。
袖有归来赋,囊无暮夜金。
三年何所得,憔悴雪盈簪。
据《元史·张养浩传》记载,他上任之初,就拆毁了淫祠30余所,废除了让过去的“盗贼”每逢初一十五到县衙参拜的规定。他说:“那些所谓的‘盗贼’都是良民,只不过为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现在已经对他们进行过处罚,如果仍然把它们视为‘盗贼’,就等于断绝了他们的自新之路。”那些“盗贼”听到这一番话都感动得哭了,并互相告戒说:“我们千万不要辜负了张公的恩德呀!”当然,这决不意味着张养浩在纵容犯罪。堂邑县有一个叫李虎的家伙,曾经杀过人,而且纠集了一伙歹徒为害一方,尽管百姓们已经忍受不了他们的暴戾,但是过去的县尹却不敢拿他们怎么样。张养浩来到堂邑之后,很快依法处置了他们,民心大快。直到张养浩离开堂邑十年之后,这里的百姓还为他立碑颂德。此后,他对堂邑百姓减免赋税杂役,并奖励垦荒,号召发展生产。三年之间,由贫变富,民俗大改。
《元史》中说张养浩:“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直到清康熙七年,堂邑知县张茂节,对张养浩故居还做了重修。至今《堂邑县志》中载有元明善撰的《县尹张养浩去思碑》的碑文。
龙弯
聊城市区有个“龙湾村”,的“龙湾”,本是“龙弯”。就是运河在此来了一个大转弯的意思。铁塔就在这个运河大转弯的北头。据说在运河旁建塔可以镇锁江河,免除水患。
龙湾惊龙桥
聊城文轩中学与龙湾村之间运河上的桥叫“惊龙桥”,据说乾隆皇帝南巡经过龙湾村时,由于船夫贪看一路上的风景,没有注意运河的大转弯,船到桥头,急忙转舵,致使乾隆皇帝受到惊吓,所以此桥叫“惊龙桥”。
尚待恢复的古迹(聊城市财政局邓树堂提供资料)
一、庙宇
1、府文庙。在府治东,原市委党校旧址,最早为宋朝元丰间(1078-1085年)博州知州徐爽建。文庙的大门正对着文明街。文明街南首建有文明坊(石牌坊)。
2、县文庙。在现聊城四中校址。明成化间(1465-1487年)知府沈譓、知县毛深建,有大成殿。后经多次重修。
3、万寿观。为聊城最早的庙宇建筑(早于古城的建造年代,聊城曾流传“先有万寿观,后有凤凰城”之说),在现东昌府区招待所西院墙外。万寿观原名房老庵,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后军都督金荣奏改此名。观内建有被称为聊城八景之一的“仙阁云护”的昊天阁,还有三清殿、郁罗霄台、悬九龙钟的楼阁等。
4、城隍庙。在现东昌府区人武部院址,为明洪武三年(1370年)东昌府同知魏忠建,后经多次重修,有碑记。
5、关帝庙。在西城墙上,为元天历己巳(1329年)东昌路总管达鲁花赤伯颜不花修建,历代重修,有碑记。
6、白衣观音堂。为清朝状元邓钟岳的父亲邓基哲捐建,在楼东原东昌府区公安局旧址。文革前仍有两个大殿,文革中彻底拆除。
7、火神庙。在今火神庙街中段路北区政府家属院,历代增修。
8、龙王庙。在今龙王庙街西首。
9、风神庙。在龙王庙街东,道光十三年(1833年)建,有碑记。
10、七贤堂。在楼西大街县衙西邻,建于明朝中期,供奉聊城历代乡贤,计有:王道、穆孔晖、孟秋、王汝训、逯中立、张后觉、赵维新,后增邓钟岳、朱学笃,实为九贤堂。
11、八蜡庙。在万寿观以西,为东昌府知府于每年腊月祭祀四方神灵的庙宇。
八蜡(zhà)是古代中国人民所祭祀八种与农业有关的神祇。现在中国民间仍视八蜡为除虫捍灾御患的神祇,祭祀于八蜡庙。八蜡的祭祀称为八蜡之祭、大蜡之礼或八蜡祭。
《礼记·郊特牲》记载:“八蜡以祀四方”。据东汉经学家郑玄所注:“四方,方有祭也,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畷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另史志所载:“古有八蜡之祭,每岁建亥之月,田功告成,则合聚八神而报响之,谓之八蜡”。古代的八蜡祭举行时,皇帝与人民都会参加。
八蜡分别指:1.先啬:神农;2.司啬:后稷;3.农:农夫;4.邮表啜:茅棚、地头、井;5.猫虎;6.坊:堤;7.水庸:城隍;8.昆虫。
据《三礼图考》记载,伊耆氏早巳祭祀八蜡。《礼记》中载有一首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无作!丰年若土,岁取千百!”由于伊耆氏可能指神农氏、尧或周代设置的职官,所以八蜡最迟源于周代。唐代司马贞《史记》载:“始教耕,故号神农氏,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一般相信伊耆氏所祀的八蜡,是指上古时代。无论如何,八蜡之祭发展到汉、唐时,蜡祭的活动巳变得隆重;但于明、清时期,却时行时止。
12、铁公祠。原在城外龙湾村北的运河岸边,始建于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为纪念明朝兵部尚书铁铉所建,比济南大明湖北岸的铁公祠(建于清朝乾隆五十七年,即1792年)早63年。此铁公祠解放后拆除。建议移至城内择地重建。
二、牌坊
1、文明坊。在文明街南首,,因该牌坊在府文庙前而得名。
2、状元坊。在状元街西首,因“元马氏擢高科,郡人立是坊以荣之。”此后,在本街出了状元邓钟岳,真正应此坊之名。
3、昭勇坊。在状元街东首,康熙二十三(1684年)状元邓钟岳的曾祖父邓秉恒经清朝政府批准,为纪念明朝邓氏家族出了九名“昭勇将军”(正三品)而建的石牌坊。毁于1937年地震,1958年大炼钢铁时为取其石烧石灰而彻底拆除。现在仍有两对石狮子在古城内公园内。
4、八世科第九代恩光坊。在楼东大街区政府东邻。
三、故宅院
1、邓秉恒故宅。在今实验小学校址。为清朝湖广荆南道道员邓秉恒(正四品)于顺治初年购置,并加以扩建,曰“邓家公馆”。其院内建有藏书楼,曰“寒香阁”。邓秉恒一生酷爱藏书,藏有大量宋元孤善本和明朝刻本书籍,虽然规模不如“海源阁”,但比“海源阁”藏书至少要早170余年。其院内还建有“问字亭”等。至康熙六十年(1721年),因其曾孙邓钟岳考取进士一甲第一(状元),其宅院即名“状元府”,门前街道即名“状元街”至今。
2、任克溥故宅。在今城内公园现址。为清朝刑部左侍郎任克溥所建,解放后开辟为公园。其院内有一棵千年古槐树(唐槐),几年前枯死。其院内正房曰“松桂堂”,康熙南巡时驻跸聊城,就住在他家中。康熙亲书“松桂堂”额及临米芾“天马赋”,并写了“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本不老,因雪白头”的对联一并赐与任克溥(《清史稿》和《东昌府志》、《聊城县志》均有记载)。
3、傅以渐故宅。在北门里路东,现省第二技工学校校址。傅以渐为顺治三年(1647年)清朝开国状元,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正一品),授太子太保,加少保。此故宅为傅以渐后人傅绳勋所建(傅绳勋官至江苏巡抚)。
4、杨以增故宅。在今东昌府区招待所所址。为清朝河道总督杨以增所建,为三进院落的大宅院。闻名天下的“海源阁”藏书楼就坐落在其第三进宅院内。
5、叶嗣高故宅。在今东昌府区锻压机床厂厂址。为叶嗣高所建。其门前的街道至今仍叫“叶家园子街”。
四、其他古迹
1、鲁仲连台。在东门外,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东昌府知府陆梦履建。为纪念战国时期射书救聊城的齐国义士鲁仲连而建。
2、玉女井。在城内西北隅,现市直机关门诊部西。当年此地有座“清心庵”,是尼姑修真养性的清净庙宇。此古井就坐落在此庵的前院。该井旁有一株海棠树,井边有白玉石栏杆,井壁也是白玉石砌筑。相传该庵尼姑妙静能诗善画,并常用该井水煎茶,以款待来庵游览的文人雅士。后人为纪念尼姑妙静,此井遂被称为“玉女井”。
3、大钟楼。在城内西北隅,市直机关门诊部南。为悬挂金代铸造的一口大铁钟(与铁塔为同时代铸造)而建造的钟楼,解放后钟楼早已不复存在,只剩下那口大铁钟静静地躺在地上。该钟直径两米多,高约三米,重达万斤。只可惜该钟毁于文革开始的1966年,被人为砸毁,回炉化了铁水。
4、青铜大佛。为一坐姿势的青铜佛像。此青铜佛高约2.5米,重约两吨多,为青铜铸造,铸造年代已无可考。佛像栩栩如生,工艺精湛,堪称国宝。也是在文革开始的1966年,被人为砸毁。
于集孙堂“聊城一高”功德碑
于集乡孙堂中心小学发现了一块民国年间的石碑,字迹保存较为完整。碑文显示,孙堂中心小学曾被称为“聊城一高”,是民国8年由清末年间的秀才哈东亮筹集资金创办的,建校第三年时立下此碑。
据于集乡孙堂村村支部书记孙广田介绍,孙堂中心小学已经有87年的历史了,该碑由清朝末年的秀才哈东亮篆刻。碑文显示,孙堂中心小学是在民国8年开始筹集资金创办,民国9年春动工,三个月后竣工,当时被称为“聊城一高”,民国12年立此功德碑。
东昌湖标志景观——泰山元宝石
水域面积为6.3平方公里的东昌湖,以其旖旎的风光吸引着八方来客。以往,游客在景区畅游、拍照却找不到东昌湖的标志物,美中不足。2007年9月28日上午,随着吊车的隆隆作响,20余吨刻有红色“东昌湖”3个大字的标志景观——泰山元宝石“栖落”在西关码头北边的旱冰广场上。至此,东昌湖有了标志性景观。
据了解,来自东岳泰山的东昌湖标志景观——泰山元宝石高2.6米,长4米,呈灰褐色,形状酷似东昌湖的轮廓,是天然造型。记者看到,刚刚栖落在东昌湖西岸的泰山元宝石上的“东昌湖”3个大字遒劲有力,粗犷豪放。巨石正面对着湖滨公园,背靠东昌湖。泰山元宝石的左侧面刻有红色舒体的“巨石栖落东昌湖”的传说:东昌湖有龙久居此地,感于有水无山,终觉遗憾,便东去求泰山娘娘赐法。娘娘随手取出一只元宝让它带回,并嘱话四句:“东昌造化本无山,元宝化石立湖岸,有心之石当五岳,奇山傍水显灵验”。
百卉荷香园
百卉荷香园(聊城植物园)位于聊城市南外环与聊阳路交汇处的东侧,是依托山东百卉园林科技有限公司新建的特色农业观光园区,占地近400亩,园区建立了百果园、百花园、水生植物园、良种苗木园、休闲垂钓、生态餐饮6个功能区,种植植物1000多个品种。百花园引种荷兰郁金香、日本樱花、菏泽牡丹、玉兰等名优花卉20多种,这里四季花开,姹紫嫣红;时有彩蝶逗舞、繁蜂香恋、善鸟喜形、野草弄欢;百果园,引种樱桃、甜柿、冬枣等名优果树几十种,漫步其间,回归自然,采撷果实,闲情逸致,其乐无穷;良种苗木园,引种国内外良种绿化苗木30多种,可为工程绿化和庭院美化提供丰富多彩的苗木资源;在园内还可执竿垂钓,品尝园内自产的绿色佳肴。
园区突出水生植物特色,在近200亩的水域里引种名优荷花品种200多个,盛花时节,湿地湖泊,百荷争艳,构成了一幅“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水上胜景图。
水体湖岛、交相辉映,绿树成荫、百花争艳,锦绣恣肆、绿浪满园,荷香馥郁、清雅怡人——聊城植物园独具特色的观光游乐项目正在丰富着水城文化旅游的内涵,成为江北水城旅游的新靓点。
百卉荷香园被评为了国家2A级景区
药王庙
沿着大礼拜寺街狭窄曲折的道路向北走到尽头,便到了古老而悠久的药王庙街。药王庙街南北走向,东邻铁塔体育场,西接东昌湖,因其北首原来有座药王庙而得名。
药王庙年代非常久远,是古时聊城各大药店为纪念药王菩萨的慈悲济世而捐资兴建的。
据记载:其整个庙宇坐北朝南,面积约八亩,分前后两院,红墙绿瓦、古树参天,绿草成荫、肃穆幽静。药王庙后院正中,有大殿五间,两边配有东西厢房。大殿正中塑有二米高的药王菩萨金像,两旁有孙思邈、扁鹊、华佗、张仲景、王叔和、巢元方、李时珍等古代十二名医的画像,画像神态各异,或手捧药书,或肃穆庄重。药王塑像前设有神案,神案上摆有药签,神案前有一石刻香炉,炉高一尺五寸、长二尺、宽一尺二寸,以供人们进香之用。大殿门两旁有一对高二尺左右的小石狮子,殿前立有石碑,上刻着集资修建庙宇的人名及修建年代等。两院中间以古栅楼门相隔,前院有水井一眼,以供取水煎药之用;东西两侧各有一个药坑,为倒药渣处。药王庙大门外有栏杆环护,大门两旁有一对大石狮子,高约五尺。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药王庙设计巧妙,庄重肃穆,是一处非常正规的祭祀、朝拜场所。
为敬仰药王菩萨不谋名利,不辞劳苦,不分贫富,悬壶济世的高尚医德,每年四月二十八日(药王菩萨诞辰)和古历除夕,聊城各药店的店东、店员均到药王庙焚香叩拜举行庙会。同时也有不少世医人家、重危复生的病人和其家属到庙里上香、挂红、送匾或燃放鞭炮,以感激其施舍丹药、治病济贫,籍以宣扬药王的精神与医术。
随着聊城药店生意的逐渐衰败,缺少维护费用的庙宇也年久失修,多次遭受洪水冲击。特别1943年的一次大水过后,药王庙已经残破不堪。如今,药王庙仅有的“见证者”,只剩下原来殿门两侧一对布满岁月灰尘的小石狮。
【注】药王菩萨
药王,梵名的音译是鞞逝舍罗惹。为施与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之菩萨。为阿弥陀佛二十五菩萨之一。药王菩萨之形象,一般为顶戴宝冠,左手握拳,置于腰部,右手屈臂,置放胸前,而以拇指、中指、无名指握持药树。
中国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581 682年),京兆华原人。7岁时开始就学,博闻强记,未及20岁,已成为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又兼通佛学经典的人。朝廷三次征召授官,他固辞不受,专心采药治病,潜心医学研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山区,深感疾病对人的危害之重。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反对医生利用治病之机索取私利。为了向群众普及医学知识,他遍检历代医学典籍,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参照民间配方,于公元625年写成了他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30年后,又写成《千金翼方》三士卷。《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相辅相济,比翼齐飞,成为中医学史上极有实用价值的医学实用手册。公元628年,孙思邈以101岁的高龄去世。由于他一生刻苦钻研医学,注重实践,受到人民的尊敬,被后世尊称为“药王”,将他隐居过的五台山称为药王山,还在山上建立了药王庙。
聊城的饮食风俗
过去,境内居民一般人家习惯一日三餐,早、午餐称“吃饭”,晚餐俗称“喝汤”。终年难吃一顿细面饭。仅有极少数富裕之家常年食细粮。逢年过节、婚娶丧祭、待客迎亲方做面食或肉食。
境内居民走亲访友,多数是上午去下午归,主家待客以午餐为主,少数也有晚饭后才归的。遇有重大节庆或接待贵客有摆宴席的习俗。农村居民家宴设在堂屋(也称北屋)明间里,摆一八仙桌,长辈亲友坐正面,上下首分开,次之在左右两边就坐,陪客和主人则坐在下首,面向主客。旧时农家招待客人为4盘、8盘菜肴,招待贵客(新女婿)则先上茶,接着吃饺子,然后上4个或8个果碟,随着上10个或12个(盘)菜,再后上两个大件。近年通行4菜1汤、8菜1汤、10菜2汤等。
上菜的顺序、摆放的位置也有一定规矩。一般是先凉菜后热菜,通常各半;大一些的宴席,都有整鸡、整鱼。阳谷爱上布袋鸡、八味白鱼,聊城、东阿几县市农村则偏重于清蒸鸡、糖酥鱼。鱼,必须全头全尾,端来时以肚对主客,上鸡、鱼之前必斟满酒。食鸡、鱼时,全桌人必干杯,过后再分别向主客敬酒。等主客催促用餐时,先上馒头,再上8个碗或10个12个碗。上席时通常以洋粉(用细粉条或粉丝饪上荤汤)为先,以糖饭结束,中间有方肉、条肉、藕合、肉丸子(或四喜丸子)、闷子(俗称府冷鸡)、醋白菜、烧排骨、红烧鸡块等8~16种不限。其中“丸子”这一道菜,只能在中间时上桌,绝不能最后上。据说最后上丸子,对客人不尊重。吃菜也有一定讲究,主客不动筷子,其他人不能先吃;鸡头必须是主客家桌上的长辈人吃,其他人不能吃。据说,这种风俗兴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当乞丐时即爱吃鸡头,当了皇帝后,与他同桌用餐,谁要吃鸡头就有杀身之祸。
临清、高唐一带有“客不翻鱼”之风俗。进餐时,主人首先将鱼眼抠出敬于客人面前,被敬之人则以筷将鱼眼于鱼身上一抹,请大家同吃,然后再吃上面的鱼肉。如果客人先翻鱼身,则是对主人不尊重。鱼,一般由主人翻,并且翻时不语或日“正过来”。敬酒也有许多礼节。主人或陪客者提议举杯,然后全桌人起立连敬主客3杯;3杯过后,再轮流给主客敬酒。敬酒者必须先喝,或是与主客碰杯同饮,然后客人回敬主人。凡有新客,必用上等酒具。
境内回族居民的主食与汉民无异,但有关饮食的禁忌很多。主要禁食动物血液,自死的禽畜、猪肉、驴肉、骡肉、凶禽猛兽及其他非反刍动物。回民出售清真食品的商店或摊点一律悬挂画有清真标志的“汤瓶壶”招牌。
汤瓶壶是穆斯林的洗漱用具,在穆斯林看来,用过的水是不洁净的,所以要用“汤瓶”打来流动的水。洗手时所用的“汤瓶”,已成为穆斯林的标志。我国清真食品商店和出售清真食品的摊贩,常在广告和招牌上以及一块小板上,画上一把“汤瓶壶”挂在那里,作为清真的标志。
聊城古城墙
聊城古城墙始建于1070年(宋熙宁三年),初为土城,1372年(明洪武五年),东昌卫指挥佥事陈镛改筑为砖城。周长七里,一百零九步。高三丈五尺,顶宽二丈,基厚三丈,深二丈。内墙用三合土夯注,外墙用巨型砖石垒砌。城设四门,东为“寅宾”,南为“南薰”,西为“纳日”、北为“锁钥”。建有楼橹二十五座,城门上筑门楼,外置瓮城。南、东、西瓮城为扭头门,南门东向,似凤头;东西门南向似凤翅;北门北向,似凤尾,故有“凤凰城”之称。四城门楼皆歇山重檐。城墙东北原有望岳楼,西北有绿云楼,尤为壮观。
明清时期聊城名人
明代,有被熹宗誉为“讲官第一”的建极殿大学士、礼部尚书朱延禧和倡导“以才历职”的职方郎中耿如杞;清代,既有首科状元、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傅以渐,刑部尚书任克溥等名官重臣,又有被康熙皇帝誉为“字居天下”的状元邓钟岳等五大家。
明清两代聊城五大家:明清两代,任克溥、邓钟岳、朱延禧、傅以渐、耿如杞被称为聊城五大家。
闸北古槐
  闸口桥北百米处有株古槐树已被木栏围起,再向北五十米还有一株古槐,较南边那株粗大繁茂,同样用木篱围护。这两株古槐均系当年古庙前后大树,都有五百年的树龄。靠北的古槐树下的一眼古井,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
  沿河继续北行,到王口桥南又见一株巨大的古槐树,较之闸口北那两株更显得雄伟而壮观。这株被称为王口古槐的大树高15.5米,胸径1.4米,树龄尚无文可考,但当地老人辈辈相传称之为唐槐,说它有千年之岁恐不为过。如今这株古槐用三道铁箍圈起,枯老的枝干向空中伸展。从主干的缝隙处望去,内里是一米多的空洞,空洞外围的树干虽似干枯竟也能枝繁叶茂,夏季里仍可遮阴亩地之广,令人赞绝。王口古槐树周围用白玉石砌成护栏,树南有一方碑阴刻槐荫叠翠,与这罕见古槐映相生辉。这三株古槐均于20013月被定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口古槐         
  城内聊城人民公园迎门处那棵老槐树更有情趣。公园在红星街路北,这里曾是清康熙时重臣任克溥的故居绮园就有的。不少老年人年轻时就曾见这棵槐树从老干朽木中,挺生嫩枝十分茂盛。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建立公园时,这树给人的印象已是粗可数人相抱的枯木之躯了。老干之中也有一米为径的树洞,不知何时,从枯树洞中长出一株小槐树,是老槐萌发而生还是有人故意栽植到里边的?尚无资料可考。倒是,这株号称唐槐的枯干在十年文革中被人毁弃,干洞中生出的槐树而今高高耸立,枝叶繁茂,尽显雍容靓丽。
  聊城西郑家乡五圣村和朱老庄乡小徐村尚各有古槐一株,经访问当地老人均说有千年以上的树龄。
聊城傅斯年陈列馆的《留别李庄栗峰碑》
  李庄是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位于宜宾市郊19公里处的长江南岸李庄坝。李庄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即为古僰人聚居地,属古僰国、僰侯国地。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置南广县,始设李庄。清咸丰时李庄为南溪县最大的场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庄为南溪县第三区公所治所,19839月,李庄区划归宜宾市所属。1992年被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1995年被列为国家、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抗战时期,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国立同济大学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迁驻李庄,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如李济、傅斯年、陶孟如、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梁思永、劳干等云集李庄达五、六年,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就诞生在李庄。 1940年秋,日机对昆明、滇缅狂轰滥炸,迫使在昆明的同济师生第六次迁校。在宜宾人口拥挤,无法安置,南溪士绅多不乐意的情况下,李庄开明士绅召集各界人士商议,一致欢迎同济大学迁驻李庄,并发出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的电文。
  1940年秋天,同济大学、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研院流亡昆明的历史语言研究所、人体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等三个所,开始迁往李庄;1946年月105日,史语所等最后迁出李庄,作留别李庄栗峰碑铭,立碑者包括傅斯年、李方桂、梁思成、李济、董作宾等共53人;1949年月119日,傅斯年携史语所大部分人员赴台,第二天即主持台湾大学校务,1950年,傅斯年在台病逝,一千余人含泪相送。
姜堤乐园
  姜堤乐园位于聊城市南郊,东临赵王河,北靠徒骇河,西傍聊阳路,是在原来四河头自然风景区的基础上,建成的游乐园。
  姜堤乐园集林果栽培、园林观光、游览休闲于一体。进入景区,给人以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到处是一幅幅纯自然的田园风光。园中百亩果园长势良好,桃、杏、梨、苹果、山楂、李子、葡萄均值盛果期.春夏之际.杏花既盛,桃花又开,桃红未尽,梨花复白,花香四溢;夏秋季节则果压枝头,鲜艳欲滴。
  百花园内,梅花、牡丹、玉兰、含笑等奇花异木,一片片,一簇簇,一丛丛若云若霞,争奇斗艳,把乐园装扮得绚丽璀璨,是真正花的海洋,花的世界,撩拨得人心醉。如意洲中,碧水丹山,山环水绕,岛如明株,泾似玉带,跨水而建的悬桥、吊桥;索道、钢丝桥以及绿树掩映中的睡网、秋千、野趣草亭、旋转吊椅等参与性游乐设施,寓惊险奇秀于一体。
  从丰富乐园文化内涵入手,姜堤乐园出巨资恢复的在聊城历史上曾一度辉煌、消失近百年的依绿园,源于宋、成于清,兴盛六百余年而不衰,当时号称江北名园,并因其在大运河繁盛时期为东昌八大胜景之一的绿云春曙而久负盛名。现在除恢复了砥斋、晚峭书屋、丽农山房等古景点外,又新增了瀑布、峡谷、绉绿湖等新景点。其建筑皆是翘角飞檐,粉墙黛瓦,尽情展示了其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炉火纯青的艺术魅力。园内地势起伏,假山奇石嶙峋,湖水澄碧如玉,亭台楼榭映衬,秀竹绿树含烟,人在桥上过,鱼在水中游,宛若一幅山水画卷。虽由人做,宛白天成。现已成为聊城乃至周边地区的园林精晶。
昌东橡胶坝
  位于聊城城区东郊徒骇河干流上。系集蓄水、城市防洪、旅游开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水利工程。工程蓄水容量1100万立方米,使徒骇河与东昌湖、古运河贯通,成为江北水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采用了当前国内的先进技术,坝体采用斜体墙式、无搭接缝橡胶水坝,坝底长70米,上部长935米,设计水深5米,坝袋面积1666平方米,单孔跨度、坝高、坝袋面积为全国之最。目前,昌东橡胶坝上游地段已经开辟成为风景旅游区,游客在橡胶坝上船,可到达四河头水利枢纽工程,在途中欣赏两岸美丽的风光。
徒骇河畔华夏巨龙
  华夏巨龙位于聊城市城区东部的徒骇河东岸、东板桥以南,华夏巨龙是徒骇河风景区新的靓点,由聊城市水利局修建。巨龙龙身采用费县原石拼砌而成,巨龙全长60米,宽12米,总重达809吨,工程总投资69万元。共有8块巨石和部分花石组成,其中最大一块单石重158吨。如今华夏巨龙巍然屹立在徒骇河畔,迎着朝阳观龙形,巨龙如腾飞之势,栩栩如生、气势恢宏;借着晚霞品龙字,刻工精细,集书法、雕刻、艺术于一体,独具匠心。巨龙临水而建,形神兼备,沉雄博大,头仰北斗,足踏东西,尾冲南天,势欲离水而起,直冲九霄,蔚为壮观。以巨龙为主体,辅以广场铺地,绿地相配,望龙亭对景而建,河边土山临龙而立,近山临水,形成了优美的景观。在这里你可以登观龙亭,欣赏巨龙的雄姿;可以近龙而观,数一数巨龙身上的字,领略中华龙文化的源远流长;爬上河边土山,还可以登高望远,东边巨龙广场一览无余,西边徒骇河水波光粼粼,让人仿佛置如画中。
  华夏巨龙的建成,不仅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游玩的好去处,也增加了江北水城文化内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北社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社诗社 ( 粤ICP备13049926号 )

GMT+8, 2024-4-23 18:53 , Processed in 0.04032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