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社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北社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北社 诗社 诗词
《北社集》正式发布中国北社诗社社友名录中国北社诗社章程新人入社申请参考
查看: 693|回复: 0

读邹国荣先生诗词有感(作者:章元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0 20: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邹国荣先生诗词有感
作者:章元生
邹国荣先生的诗词,有鲜明丰富的艺术特色和人文光彩,如风景可堪引人入胜。此撷其一二而略作深入,記之备考。
读邹先生诗词,脑海中总是浮现三位名人:欧阳修,辛弃疾,辜鸿铭。
欧阳修说:“人生自是有情痴”,这话用来形容邹先生对艺术的热情很恰当。而从纡徐自然的审美情趣看,邹先生文笔也迹近欧阳公之同党,同属于深婉疏俊一派。苏轼说欧阳修“论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邹先生因为诸艺兼修,各擅其长,因而其诗词书法作品有鲜明的艺术底蕴和浓郁的人文光彩。所谓“文如炊饭,诗如酿酒”,厚积薄发者,大抵如是。
试赏析邹先生三首诗。

其一:白露遣怀二
白露空云淡若虚,
平生行止我奚如。
穷追鸿鹄终归雀,
欲济海河难出渠。
落叶惊醒槐国梦,
寒滩静钓子陵鱼。
长天舒卷秋山老,
澹就红枫立雨余。
这首诗,题目说明了是遣怀而非咏物。四联起承转合,各得其所,抑扬顿挫,殊途同归。首联,第一句起兴,戛然而止;第二句随即破题曰“平生行止”,爽快。颔联似述,仿佛绵绵不甘。颈联得悟,已然款款颔首。时已秋,风犹劲,天正雨,洗洗睡吧。尾联言心安;天若有情天亦老,山犹如此,况乎人哉。“长天舒卷”得见胸臆洒脱。“落叶”、“寒滩”呼应了白露秋意,故“秋山”似可转圜它词。诗眼是“澹”吧?贾谊说“澹乎若深渊之静”。这里的深渊之静状态特别传神 。我猜测,深渊之静正是作者当时神游之后的淡定,萦萦绕绕的本真,诗的灵感油然而生。所以说诗眼是“澹”,全局都因此而生,因此而往。平生行止、鸿鹄海河都虚化若白露空云、槐国一梦,当下未来,无不澹然。“澹就”者,“就”是动态,“澹”是心态。并且,此处的“澹”与首句的“淡”虽关联而有异化。整首诗结构措词整肃,立意清静高远,用典自然而生色。颈联是方家手笔,收放沉稳老练。末句是一幅澹泊的秋雨红枫图。能把澹泊心情画出来的画家,也是诗人。

其二:水调歌头 应征五十周年寄怀
余于上世纪之一九六八年二月十六日投笔从戎,服役十八春秋。期间曾参加越战,时供职四十二军军部,参谋帷幄。自应征入伍至今,数来已历五十年矣。叹光阴飞逝,霜染皤颅,然初心未改,襟怀依旧,欣然命笔,作水调歌头一阕以寄怀。
铁甲边关路,征雁月云中。河山苍莽、忍听清角起兵戎。熊践北陲珍岛,贼寇南疆要塞,横槊有豪雄。沙场血湔敌,捷报我铭功。      烽烟止,乾坤净,汉唐逢。春秋五十蓑雨,踏破浪和峰。刺背旧痕尚在,赤子初心无改,白发剑从容。击尽三千水,寥廓海天红。
读此词,自然想起辛弃疾的《送剑与傅岩叟》:“鏌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子细看。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两作者都是解甲归来诗人,其笔底波澜,若沙场三更夜的一回首,若男儿三尺剑的一弹指,都是金戈铁马的热血、剑胆琴心的风度,不同的是大时代境况。
词的上片是过往,下片是当下。过片九个字收束承接自然而有力。尤其“烽烟止”特佳,前后收拾得滴水不漏。下片措辞的讲究是本词的另一特色。几个词句与名人佳句遥相叠影,别有意蕴,也别有气度。“横槊有豪雄”句可见元稹的“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蓑雨”句可見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踏破”可见岳飞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刺背旧痕”可见岳飞的“精忠报国”;“白发剑”可见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击尽三千水”可见毛主席的“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两百年”。在这些叠影中是可以触摸到作者的脉动和向往的。虽然可以假设作者是化用前人的诗句,但我更认为是民族历史和前人襟怀抱负的自然传承,是这些诗句与作者的经历襟怀性情的高度契合使之然,是作品本身的情绪意象使之然。这样的名句与这个题材这个作者这个情感融合在一起,浑如一体,“胜却人间无数”。它不仅吻合词的主题意境章法字句,又仿佛让作品站上了巨人的肩,所承载的情感智慧也格外的厚重悠远。站在高人旁边,自己的影子自然会更长。文学传承在潜移默化中滋润丰富人们的心灵,这是文化的使命,也是文学行为的习惯。
岳飞也有一首沙场离别后的《小重山》词,与前面辛弃疾的那首词同调:“惊回千里梦,已三更……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对照着来读这三首词,从中可以体会古今许身赴难精忠报国者执笔如剑的慷慨英武之气,以及廉颇不老的豪雄。有诗友称邹先生是“酒酣襟抱少年时”,是知人之语,诚不虚也。
其三,赏梅有寄
苦思君不见,
忽报一枝春。
醉我徘徊久,
欣君顾盼频。
君曾忘我否,
我可梦君辛。
相看无须说,
双双皓首身。
这首赏梅诗是诗人心灵的代表。“一枝春”是文雅的说辞,显现了诗的风雅格调,而诗的构思和手法却很独特,大抵不能按寻常思路来解读。
此诗意多于象,基本无完整的梅的形象。按一般的思维定式,此诗可在颔联或颈联作一点形象描绘,使梅有一个完整的形象点,也为“双双皓首身”作一个铺垫,挺合理,也常见。
比如杜甫《蜀相》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計,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是以蜀相为主题,颔联却宕开一笔写景。有评论家说没有这一联,全诗就成了议论文。这联景象承载的是作者内心感受,它以充沛的情感为后两联造氛围作引领,使得后来人读时,被两位巨人的情感一同感动。这是写景句价值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然而,此处不能按图索骥。这诗构思有点特别,它的结构如对话体,忽略枝节而直奔主题是对话体的特长。先来读一读《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其中场景人物故事意趣的表现,都是对话式的手法。层次思理,话中意言外音,一目了然。这首赏梅诗构思用意也如是,中间两联也像对话,是人与梅的对话,两诗有异曲同工之趣。整首诗于梅不过寥寥三两字,像丰子恺的写意画,纸上大片空白写着经典的白话,凡人俗事被描写得妙趣横生,传神至极。这诗也是如此,简洁对答中传递的内容,需要用读者的想象去补充。兴许可如此解析:颔联和尾联是梅语,首联和颈联是人言。梅花皓首是因为雪,人之皓首无须说亦无从说,而这一句似乎正凝结了诗人的心思,其余的来言去语,都为此推波助澜。因此,诗不作景物描写是有原因的。
再进一步解析,这诗特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潜台词,意境隐晦,欲语还休,此时无声胜有声。“苦思君不见,忽报一枝春。相看无须说,双双皓首身。”这其实已经很完整了。那么,中间二联添油加醋的意味是什么呢?希腊谚语说;“美好的事物都是难的”。还是待局中人自解吧,美好事物有神秘的心灵密码。
由此,我想到辜鸿铭大师。晚清的辜鸿铭说中国人“灵敏”,是“像孩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民族”。邹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过着心灵生活的典型,他的诗通透风雅,即像“尘境外一行诗”,又像尘境中的一支梅,还像书斋里挂着的一柄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北社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社诗社 ( 粤ICP备13049926号 )

GMT+8, 2024-5-3 08:11 , Processed in 0.01447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