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社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北社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北社 诗社 诗词
《北社集》正式发布中国北社诗社社友名录中国北社诗社章程新人入社申请参考
查看: 558|回复: 0

读黄才良先生《石上莲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12 17: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味在于人味
——读黄才良先生《石上莲集》
当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历史巨变,人们对精神与文化的追求与日俱增,特别是当我们的物质文明在不断的告别历史、远离传统之际,我们这种对于精神家园的缅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追寻就尤为迫切。也正源于此,诗词艺术的复兴适当其时。
仲秋,黄才良先生以《石上莲集》相示,区区四载,从《薜荔集》到《石上莲集》,我为先生的勤奋而感佩不已,为先生之诗意与格调所折服。先生号汝昌,又号悬壶,才华横溢,悬壶济世,为人敦厚可敬,吟诗则具唐风,堪追比前贤。其诗未落窠臼,常得新奇意象,藉格律优美韵味,创作出既朗朗上口,又意境开阔、通俗易懂、极具时代精神的作品,从生活而来,到生活中去,自具风格。譬如“愚兄我在椒乡角,影集待看精气神”、“读罢频来新短语,春风一夜满须眉”、“ 忽见手机传友照,张张鹤发配童容”等,集中比比皆是,信手拈来,即成佳句,达到了真正的不泥古而出新、不媚俗而得雅的诗词艺术、风雅之道,为时人称道。
多年来,我常思考一事,乃旧诗之创新。数十年来,以创新之名,溜须拍马者甚,实为可惜。《梅庐诗话》云:“或曰:‘创新者,异想天开也’,余亦以为是。诗自古评家乃曰‘言志、言情’,志者,为世言者;情者,亦世言也。志豪,情婉,大体同,意趣谐,犹如曲径通幽也,是谓雅致。雅致,从言从体。言者,汉学之基也;体者,章法也,犹如堂皇之楼阁。基不实体不牢,暖寒不谐,失为陋格。陋格者,雅致全无也。除此废言,吾曰求雅致者,不畏基料为旧,旧乃牢者,言其有物者,运旧生新韵者,方为雅致也。创新或引实入虚也。”诚如汝昌先生诗,便是很好的例证。其诗推陈出新,回归诗之本源,尽其美,尽其善,得其真。于今,科技强国之兴,人文传承在望,有此,中国梦之不远矣。故言,文学在于人学,诗味在于人味,大抵如是。
由此,读汝昌先生的诗集,能够阐释更多的创作体悟,尤其是恬淡性情,敦厚诗风,极其符合我的审美观点和主张,一直吸引我试着一窥创作的心境。昔日听先生言其为宅男一枚,诗人交游,多从乡土故人。我尝言:“诗一泛理,二近情,诗尽理趣意丰而味寡,诗近空灵意丰且味多。空灵意,多取人之心性。此意虚静方能为之”。内心所达到的虚静状态,我想是汝昌先生创作的重要条件吧。
虚静之论自先秦以来便有普遍认识,于魏晋时期,更是进入审美领域。刘勰《文心雕龙》云:“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藏,澡雪精神”,洪亮吉《北江诗话》中云:“静者心多妙。体物之工,亦惟静者能之。”徐曾《而庵诗话》云:“做诗第一要心细气静。”诗发乎于情,在此状态下,从而激发创作灵感,创作出优美并具家国情怀、禀然正气的诗篇,便不足为奇了。
汝昌先生诗,入虚静得正气。陆机《文赋》中说:“伫中以玄览”、“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把注意力集中在客体上,寄寓情感,自由的超越,获得美的享受,才有譬如汝昌先生“蝉来人渐困,花去蝶先知”、“频招远客奔溪畔,不与浮云去漠陂”、“秋色半参流火月,任凭风雨过林泉”等等的淸辞雅意。朱熹《答巩仲至》云:“秽浊为主,方润人不得也。”秽浊之心,不会有高尚的情操;功利狭小之心,也永远激发不出深切动人的审美感情。王羲之云:“欲书者,先于研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在笔前,然后作字。”宋人刘学箕《方是间居士小稿》亦云:“心胸有尘俗之气,纵技工妙,而鄙野村陋,不逃明眼。是徒穷思尽心,适足以资世之话靶,不若不画之为愈。”这些虽是论书画,殊不知,诗书画无不相通,更适宜诗人的,均是一种培养虚静心态的过程,无此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这也说明,如诗人的心胸为尘俗之气、鄙陋之见所充溢,它只能发生出鄙陋低俗之情,所创作的作品也势必品劣格低,了无生气。所以有惶惶之郁气是不可取。 汝昌先生诸如“岂管人言三寸丁,展花眠叶自宁馨。狂名洗尽想销毕,便觉泥塘胜碧冥。”“依旧清纯不减红,任它春夏与秋冬。诸颜休妒我长驻,一样楼头为冶容。”“为文休道寻常事”,此方为正气也。
汝昌先生诗,由虚静得大境界。苏东坡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朱熹亦云:“不虚不静,故不明;不明,故不识。若虚静而明,便识好物事”。可见,以静心敛心已达到由定生慧、超尘脱俗的精神解脱和心灵自由,是一种毫无功利的审美态度,更是一种豁达自我的人生态度。“一张荷叶半杯泉,即是斯公快乐天。世界何须无限大,安于咫尺自成仙。”(《题青蛙荷叶图》诗)虚静不单旨在内心的安详宁静,心境的平和静谧,处大千世界,万物纷繁杂乱,事物的诸多属性与人不但有丝丝缕缕的审美关系,而且有种种的复杂的利害关系,所以还务必要强调自我的真性情,才可以达到古人审美个性的最高标准。“四十年前观械斗,四十年后看良田。江山依旧葱葱绿,四处烟霞到碧天”(《过那甲》诗)、“道旁何处不悬钟,四海频传芒果丰。底事无人记恩赐,却忧物贱要伤农”(《闻芒果大丰收》诗),只有毫无功利、抱有家国情怀的诗人才可为之。达到由静而生,忘我忘俗,天性自然表露,以原我之情境,才可能超脱与纷扰之争,弃绝世俗之欲,正如王摩诘主张的“审像于静心”,汝昌先生《夜读》诗云“架上诸书久不参,网间搜索速求谙。吟诗但得陶潜醉,研古方知阮籍酣。何必悬梁驱困顿,我从品味识酸甘。鸡鸣鸟噪催灯熄,起看朝曦透远岚。”唯有排除了世俗物欲,达到了心灵的净化,才可以物我两忘,产生卓然物外的气质、胸襟、思想和情怀。“些须湿土此生足,一任西风着意吹。”(《赴农家乐途中见夹道野菊》诗),又如王国维《文学小言》云:“胸中上洞然无物,而后其观物也深,其体物也切。”这种心境的自然超发、把握大自然入小我的大境界,足称大风流,是非常值得我辈学习的。
汝昌先生嘱我作序,自觉才疏学浅,又为俗务所绊,实难堪此任。想与先生以君子交,得益甚多,乃坐于西窗之下,不闻窗外风雨,聊作赘述。夫谈诗论道,在于性灵,性灵在于人味,味者,人称相与论也。汝昌先生《致北社》诗云:“八年曾过客,不弃纳其中。满苑春梢绿,千株桃萼红。邨人承地气,北社遇东风。便借三杯力,一施初得功。”我也曾有:“老树发新红,香漫仄径中。寒窗三寸雪,北社九州风。催醒枝先富,初啼春不穷。白云飞处处,声色满长空”之慨。读《石上莲集》,与汝昌兄尘中结缘、屏中论道,尽得此味也。


戊戌秋日梅庐主人于深圳樱花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北社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社诗社 ( 粤ICP备13049926号 )

GMT+8, 2024-5-3 10:18 , Processed in 0.01440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