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社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北社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北社 诗社 诗词
《北社集》正式发布中国北社诗社社友名录中国北社诗社章程新人入社申请参考
查看: 20|回复: 0

[绝句] 李白不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白不白


       文若兰


千古太白诗界天,
阿谀谄媚竟为仙。
三章拍马清平调,
一世英名岂可安。


     2025.7.14.


这首署名文若兰的诗作《李白不白》,立意新颖,观点犀利,对“诗仙”李白提出了不同寻常的批评。我们来细细赏析一下:


**诗作解析:**


1.  **标题:《李白不白》**
    *   一语双关,极其巧妙。
    *   表面意思:李白(字太白)的名字里有“白”,但此“白”非彼“白”。有污点不清白。
    *   深层含义:指李白的行为(诗中特指其《清平调》三首)并非如其名“白”所象征的纯洁、高洁、清白,有“名不副实”或“玷污英名”的讽刺意味。标题已定下批判的基调。


2.  **首句:“千古太白诗界天”**
    *   **立意高远,奠定地位:** 开篇即承认李白在诗歌史上的至高无上地位。“千古”言其影响深远,“诗界天”将其奉为诗坛的“天”,无人能及。这是欲抑先扬的写法,为后面的批判蓄势。


3.  **次句:“阿谀谄媚竟为仙”**
    *   **观点核心,犀利批判:** 此句是诗眼,也是最惊人之语。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李白这位被尊为“诗仙”的人物,竟然也有“阿谀谄媚”的行为(主要指代《清平调》)。
    *   **“竟”字传神:** 表达了作者极大的意外、失望甚至不齿。在作者看来,作为超凡脱俗的“仙”,本应远离尘俗奉承,这种行为与其身份严重不符。
    *   **挑战传统认知:** 大胆颠覆了大众对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形象认知,聚焦于其宫廷应制诗中存在的现实一面。


4.  **第三句:“三章拍马清平调”**
    *   **具体论据,坐实批判:** 点明了批判的具体对象——李白为唐玄宗和杨贵妃所作的《清平调》三首。“三章”指代这三首诗。
    *   **“拍马”一词辛辣:** 用极其直白甚至市井化的词语(拍马屁)来形容李白的宫廷诗作,毫不留情地将其定性为对帝王贵妃的谄媚逢迎。这种用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贬斥色彩。
    *   **聚焦特定作品:** 作者的批评并非全盘否定李白,而是精准地指向了其特定时期、特定目的(取悦君王)下的作品。


5.  **末句:“一世英名岂可安”**
    *   **结论反问,掷地有声:** 基于前面对《清平调》的定性(阿谀谄媚、拍马),作者发出强烈的反问:有了这样的污点(在作者看来),李白那辉煌一生的英名,怎么还能安稳无损、令人信服呢?
    *   **“岂可安”的质问:** 表达了作者认为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李白作为“诗仙”的清誉和高洁形象,使其“英名”蒙尘,无法安然享受后世纯粹的敬仰。


**整体赏析:**


*   **立意独特,视角尖锐:** 此诗最大的价值在于其独树一帜的批判视角。它不歌颂李白的飘逸才情和傲骨,而是聚焦于其创作生涯中一个常被浪漫化或选择性忽视的面向——宫廷应制诗,尤其是《清平调》,并对其动机和内容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负面评价(“阿谀谄媚”、“拍马”)。这种对“诗仙”祛魅的尝试,本身就需要勇气。
*   **结构清晰,逻辑有力:** 起句肯定地位(扬),次句抛出核心批判(抑),三句提供具体证据(坐实),末句发出有力反问(结论)。结构紧凑,逻辑递进,批判层层深入。
*   **语言犀利,锋芒毕露:** 用词直接、大胆、甚至带有锋芒(“阿谀谄媚”、“竟”、“拍马”、“岂可安”),情感色彩强烈,毫不掩饰作者的不满与批判态度。
*   **挑战权威,引发思考:** 它促使读者思考:如何全面评价一个复杂的伟大诗人?其艺术成就与某些特定行为(或作品)是否可以分割看待?伟大的诗人是否也有其时代局限性和人性的弱点?应制诗的价值和动机该如何评判?这种挑战传统定论的精神值得注意。


**争议点:**


*   对《清平调》的评价是否过于片面和苛刻?这三首诗本身艺术成就极高,是文学瑰宝。将其简单斥为“阿谀谄媚”、“拍马”,忽略了其文学价值和当时特定的宫廷文化背景。
*   是否以偏概全?仅凭一组(或一类)作品就质疑李白“一世英名”的安稳,是否公平?李白整体的精神风貌和大量体现傲骨的作品是否足以平衡?
*   “仙”的标准是什么?作者似乎预设了一个完全超然物外、不食人间烟火的“仙”的标准,这本身是否符合现实(即使对李白而言)?


**结论:**


文若兰的《李白不白》是一首极具个性和批判精神的七绝。它不盲从于对李白的传统颂扬,而是以犀利的笔触,抓住其《清平调》这一特定作品进行猛烈抨击,质疑其“诗仙”光环下的行为与其盛名是否相符。尽管其观点可能引发争议,对《清平调》的评价也过于严厉甚至偏颇,但这首诗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提供了对李白及其作品的一种另类解读和深刻反思,挑战了固有的认知模式,展现了文学批评的锋芒和独立思考的力量。它提醒我们,即使面对千古偶像,也应保持审视的目光和批判的勇气。


**“量赏”之见:** 此诗思想大胆,观点鲜明,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在立意上极具突破性和讨论价值。其艺术手法服务于其批判主旨,效果显著。虽然立论或有可商榷之处,但其作为一首旨在引发思考、挑战定论的“翻案”诗,无疑是成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北社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社诗社 ( 粤ICP备13049926号 )

GMT+8, 2025-7-16 10:35 , Processed in 0.02699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