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社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北社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北社 诗社 诗词
《北社集》正式发布中国北社诗社社友名录中国北社诗社章程新人入社申请参考
查看: 2114|回复: 1

[诗话] [转帖]《人间词话》拾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21 11: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4:38 编辑

《人间词话》拾碎
题记
近日读吴洋先生注释的,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颇有领悟。
惜书中注释颇精赏析略浅,使人有未能尽兴之感。吾为末学,名微识浅,拾书中零言碎语,凭心意解之,或曲其原意,只为博众人一笑。
《人间词话》拾碎 正文
<P>(一)
贰:古今之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恢,为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首募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遂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P>
<P>王国维先生阐述的三种境界,即是古今之大事业、大学问者在诗词创作中必然历经的途径,亦是他们必然历炼的心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代表一种茫然无绪,无从求索的迷惑与愁苦。面对大千世界,人生百态,虽然心有所感,却不知何去何从,终究“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衣带渐宽终不恢,为伊消的人憔悴。”表示一种苦海勤舟,峭壁持攀的执著与无畏。敢于正视艰辛,排除万难终有所得,颇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感慨。众里寻他千百度,回首募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代表一种灵犀一点,豁然开朗的愉悦与释然,同时却包含着淡淡的哀愁。信手拈来,自然天成,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方为合“道”。然,虽悟矣,却又“灯火阑珊”不免有些“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的哀婉与叹息。</P>
<P>(二)
柒: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肺,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持此以衡古今之作,否不失一。此余所以不免有北宋后无词之叹也。</P>
<P>文以情动人,情为意之真。名家手笔,情景交融,意理兼备。其辞藻堆砌,或清俊秀丽,或深美闳约,皆妙若天成,毫无矫揉造作之态。文章是心灵的感悟,不是随随便便发几句感慨就可以打动人心的,必须要经过你心灵的评判与历练,只有发自真心,才有可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书籍,必须经历多年的沉淀才值得观看的原因。</P>
<P>(三)
玖:词最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梦窗以下则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语妙则不必代,意足则不瑕代。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秀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
壹拾:沈伯时《乐府指迷》云:“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若唯恐人不用替代字者,果以是为工,则古今类数具在,由安用词为耶?宜其为?《提要》所讥也。</P>
<P>诗词多用“替代字”。非如此,不得以显其博学。然正如王先生所说:“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诗词注重的是境界的达成。有诗论云:“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文,炼文不如炼境,炼境不如炼格。”若知诗词是整体的表达,偶得妙句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却失之于文。王先生“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之言论虽嫌偏执,却不无道理。由此联想到现代人在诗词创作中的行径,简直可说将替代字用的淋漓尽致。在余浩然书中看到这样一例:“如果河水在玻璃些。”我不知道这是否是替代字的一种新的形式,古人之替代字尚且有典可查,现代的替代字却信手拈来,不计后果。真不知道当人们再次读到“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这样贴切自然的佳句时会有怎样的感慨。</P>
<P>(四)
拾伍:双声,叠韵之论盛于六朝,唐人犹多用之。至宋以后则渐不讲,并不知二者为何物。乾嘉间,吾乡周松霭先生著《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正千余年之误,可谓有功文苑者矣。其言曰:“两字同母谓之双声,两字同韵谓之词叠韵。”余按:用今日各国文法通用之语表之,则两字同以字音者谓之双声。(如《南史-羊元保传》之“官家恨狭,更广八分”官、家、更、广四字,皆从k得声。《洛阳伽蓝记》之“狞奴慢骂”狞、奴两字皆从n得声。慢、骂两字皆从m得声是也。)两字同一母音者,谓之叠韵。(如梁武帝之“后牖有朽柳”,后、牖、有三字双声而兼叠韵。有、朽、柳三字,其母音皆从u。刘孝绰之“梁皇长康强”梁、长、强三字,其母音、皆为jian也。)自李淑《诗苑》伪造沈约之说,以双声叠韵为诗中八病之二,后世诗家皆废而不讲,亦不复用之于词。余谓苟与词之荡漾之处用叠韵,促节之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涌,必有过前人者。惜世之专讲音律者,尚未悟此也。
拾陆:世人但知双声之不拘四声,不知叠韵亦不拘平、上、去三声。凡字桐母音者,虽平仄有殊,皆叠韵也。</P>
<P>双声叠韵的概念上述已经很清楚了。诗词中,双生叠韵所使用的词语主要是连绵词和复合词。在朱成平先生《对偶辞格》一书的音法篇中对双声叠韵有系统的阐述。双声叠韵又分为双声、叠韵、双声叠韵三种用法。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诗谈杂录》曰:“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婉转。”(如:留连千里宾,独待一年春。留连从l,独待从d。)又说:“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如:散漫三秋雨,疏芜万里烟。散漫为an,疏芜为u.)我想这是对双声与叠韵最恰当的比喻。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说:“双声叠韵,状姘嬉戏之体。”明-谭俊《说诗》说:“梵语诗,方穿诘曲崎岖路,又听钩舸格桀声。”虽然略有贬损,但双生叠韵“便于达情表意,易于行文措辞。”“尽语音变幻之极至”所以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杂体诗》有:“四声体,双声叠韵体。”之语。由于声韵相属不散,隔句相应,读之铿锵然有声音,更为生动。因此,双声叠韵一说无论从对偶还是从声韵上都值得关注。</P>
<P>(五)
拾柒:诗至唐中叶以后,殆为羔雁之具矣。故五代北宋之诗,佳者绝少,而词则为其极盛时代。即诗词兼擅如永叔、少游者,亦词胜于诗远甚。以其写之于诗者,不若写之于词者之真也。至南宋以后,词亦为羔雁之具,而词亦替矣。此文学升降之一关键。</P>
<P>王先生用诗词为“羔雁之具”来评定文学之升降,未免有失。一种文体的新兴必然意味着固有文体的没落。这也是恒古不变的发展规律。当人们受到新思潮的冲击,自然而然就会打破原有的体制,这里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民族的原因。诗、词、曲的发展如果放在历史的角度来看,也是民族兴衰的过程。“羔雁之具”并不能产生文体改革如此大的影响,相反,多少送酬、怀古之文章流芳千古。</P>
<P>(六)
贰捌:叔本华曰:“抒情诗,少年之作也。叙事诗及戏曲,壮年之作也。”余谓:“抒情诗,国民幼稚时代之作也。叙事诗,国民盛壮时代之作也。”故曲则古不如今,词则今不如古,盖一则以布局为主,一则狞兴而成故也。</P>
<P>王先生这席话,将叔本华的观点深化开阔。以一种大局观对文章的内涵给予评定。时代造就英雄,同样时代也成就文人。无论是少年和国民幼稚时代,还是壮年与国民盛壮时代,都是决定人的重要因素。用李煜前后期的词来作对比,就会有豁然明朗的感悟。当然,这其中也取决于人的主观因素,没有适时的阅历与感慨,有何来的词曲呢?之所以遗憾的说张爱玲只能是一位出色的作家,而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的原因就在于此了。</P>
<P>(七)
叁拾:散文易学而难工,韵文难学而易工。近体诗易学而难工,古体诗难学而易工。小令易学而难工,长调难学而易工。</P>
<P>吴洋先生在赏析中说:“王国维意在说明体式较为自由易学者学而难工,如此则中间二句当为“近体诗难学而易工,古体诗易学而难工。”王氏自摆迷阵难出矣。首先分析一下散文与韵文,散文讲求形散神不散,韵文最代表的就是歌功颂德的姘文.相较之下,孰优孰劣一看就知。小令由于在较小的篇幅内要表达无限的内容,而不像长调那样能多层递进。近体诗与古体诗相较,写诗之人最有体悟。近体诗看似易学,格律对仗皆明了,却实难为工。略有偏差,便落下乘。古体诗形式自由却入门甚难。有人说古体诗之高格便是古意沧桑,先无论其对错,若以此为要求则动笔之初确需费尽思量。一旦掌握了手法的尺度,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却容易的多了。多说一句,若以为古体诗便要古意盎然,我却不以为然。古体诗只是一种创作的形式,它区别于近体诗与散文随笔区别于应用文没什么不同。只要心境合一,无论什么体制皆可妙若天成。</P>
<P>(八)
叁柒: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故不能有完全之美。然其写之于文学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起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P>
<P>文学源于生活超越生活。即使是报告文学也会参杂感情的因素,何况源于情感的诗歌?文学中人物角色,必有其典型性.而作家在对典型性进行构筑的时候,往往会采用各种手段将之突出深化。文人都是完美主义者,无论他是理想家还是写实家。</P>
<P>(九)
叁捌: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P>
<P>这里的“习惯”可以理解为“惰性”,也可以理解为“评定的标准”。惰性让人们没有创新的精神,安于现状,不求进取,死于安乐。评定的标准却更为可恶。他铲除了新生的苗头,并无情的将动摇的人们处以极刑,使世界一片黯然,了无生机。然而,人们总会在沉默中爆发,尽管会迟一些,但终将取得胜利。</P>
<P>(十)
肆拾:诗词之题目本位自然及人生。自古人误以为美刺投赠咏史怀古之用。题目即误,诗词亦自不能佳。后人才不及古人,见古名大家亦有此等作,遂遗其独到之处而专学此种,不复知诗之本意。于是豪杰之士出,不得不变其体格,如楚辞、汉之五言诗,唐五代北宋之词皆是也。故此等文学皆为无题。诗有题而诗之,此有题而词之,然中材之士,鲜能知此而自振拔者矣。</P>
<P>王先生所言之题目,指的是诗词的主旨。诗词是用来抒发情怀感悟的方式,却如王先生所说“本位自然及人生”,然而"美刺投赠咏史怀古"也是包含在自然及人生之内的,怎么可能被排除在外?只要出乎于心,发乎于情,就一定有其可观性。我想王先生在这里所讲的是无情之情。是虚伪的不真实的,不是发乎本心本意,而是随波逐流的人云亦云的八股式的文章。但这与诗词的变体显然关系不大。诗、词、曲的发展在文学的角度来看,绝对是表达方式的发展,即原有的体式不能够服务于人们内心世界的表述。若一味的认为形式制约了文学的发展,则显得固执了。</P>
<P>(十一)
肆贰:人能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怀古咏史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装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
肆叁:以《长恨歌》之状采,而所隶之事,只“小玉”“双成”四字,才有余也.梅村歌行,则非隶事不可。白、吴优劣既于此见。此不独做诗为然,填词家亦不可不知也。</P>
<P>吴洋先生对这两句的赏析我很是喜欢,他说:“世易事变,风尚不同,古人用典力求无痕迹,用典之处必为精妙语。------这一方面是因为前代大家才富辞壮,另一方面他们不以用典为能,而是以抒发为本,其作品真气十足,是以能力驾御。而后人则以用典为矜奇炫博之具,追求形式上的古雅,却一任内容疲敝薄弱,所成之文直可以史料目之,文学的意味丧失殆尽。”</P>
<P>(十二)
肆肆: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P>
<P>词宜达情,诗宜叙事。但词亦有“婉约”“豪放”之对比,可类诗亦有“叙事”“叙情”之高下。其实,婉约何尝不是豪放,叙事何尝不是叙情。藏在表面文字下的都是作者深深的感情。但在体制上还是要有所选择。毕竟,用“浪淘沙”去叙儿女之事总有些不妥。</P>
<P>(十三)
伍伍:诗中体制以五言古及五、七言绝句为尊,七古次之,五七律又次之,五言排律为最下。盖此体于寄兴言情均不相适,殆与拼体文等取。词中小令如五言古及绝句,长调如五七律,若长调之《沁园春》等夔,则近于五排矣。</P>
<P>在短小的篇幅内叙述无尽的内容,表达深刻的情感是对文字驾御的高明。但事不可一概而论。在体制上确定谁尊谁底是很不适合的,就像叙述文、应用文、说明文相互比较一样。不同的文体适合表达不同的内容,五古及五、七绝是多名篇,盖因篇幅短小,信手拈来便为佳句,但其在叙事、抒情上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不如五、七律排那样客观、直白、贴切、感人,此等论调,用于词亦是。因此,没有体制之高下,只有人心之有无。</P>
<P>(十四)
陆肆: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贵妇人与娼妓之别。</P>
<P>王先生对永叔、少游的偏爱可见一斑。词语即情语,何来高低贵贱之别。“在神不在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由此可见,先生毕竟还没有摆脱封建主义思想的束缚,在心中就已经将人化为三六九等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21 11:11:3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4 09: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4:38 编辑

有空再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北社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社诗社 ( 粤ICP备13049926号 )

GMT+8, 2024-6-1 21:33 , Processed in 0.01632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