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樱林花主 于 2015-10-6 10:44 编辑
! Y- ]/ Q* E( A, @* w- v
) j( c" M2 ?# b. m2 j) P3 M' p9 a<P><FONT size=5><FONT face=黑体></FONT></FONT> </P>9 `: D9 r$ E/ s: {. O) D5 l
<P ><FONT size=3>我以为检验一首作品好坏的方法是,写罢先把这篇作品,拿给别人去看。 </FONT></P>9 ~6 `- d+ t- P9 P+ i( C- ^
<P >大家如果说好,就是看得懂你在说什么,你可以打动别人;如果说有些看不出你说的是什么,那就是不可以打动别人,就是有大问题了。</P>8 j0 t/ K/ v, M
<P >为什么会使别人看不懂你的作品在说什么呢?大概是因为你的故事、场景单一了些,或者根本就没有故事和场景。</P>
# R( V+ z3 [/ G; [" ~4 l. ?6 t |<P >或是感情还不够强烈,甚至在无病呻吟了……</P>; i8 {0 W; G: \# u. C
<P >如果内容空洞,都是感叹和议论,就没有足够的故事场景的描写,如果词中只有你一个人物,没有倾诉对象,自说自画,肯定不行。你要通过你的诗词,通过你对故事的铺陈和描写把,大家带进去。</P>
; x5 }" G! a Y. |. W<P >大家看古人名作,哪一首不是有一个场景和故事。</P>! k, y( g W* [ W
<P >所以大家可以去共鸣、去想象。</P>
: C$ {' a0 r6 q+ ~- c9 v<P >我也写词,还是初学阶段,极不工整,但要求每一首词我都有个“词眼”,就是场景和故事,别人看了就可以读懂,可以共鸣,知道你在干什么、说什么,就像好歌是唱出了他的心里话。</P>( a4 G! N6 _) }7 D+ H0 P; ?
<P >诸如:“冷风萧涩摇清骨,换取红颜一睹”、</P>/ Q0 L% c+ I5 S1 c
<P >“梦里缠绵梦外消。独对晨曦,犹忆佳人俏”、</P># ?4 E) Z, e. t- s6 T
<P >“伊人未至,座中空忆娇羞”、</P>
) U6 h/ r: K8 M<P >“今又遇,玲珑珠玉,情牵梦系”。</P>
7 @: t ^- Y1 D% P<P >借以表达痴情,别人可以从你的句子里,看到你的样子,所以有人说,我词里总有好句子,别人可以读懂了我的意思和手法,我很高兴……</P>; E# Z$ n1 u* j' M5 e& H/ V) ^
<P >其实那是一首词的关键。古人的一首诗词往往就是因为一句精彩的语句而得以流传呀!</P>; n8 V* n0 o4 h( r, E% D$ s
<P >如果我们创作没感觉,那我们就不要去写。没有好句子也不要写。只有情感到了才会去写。写到动情,管他格律是什么,哈,以后再说,以后再改,先不要因词害意。</P>
; g0 f+ C+ Z: i0 B+ b' n; T: N9 A<P >词谱、韵书要放在手边,但创作初还是要以内容为先,等你用熟了,直接填出符合平仄的语句,就可以直接压在韵上,自然改的就少了。</P>
" Y: [7 L. ?1 H8 z<P >大家都知道,古人也这样做。如元好问的摸鱼儿——燕丘词,多年前写的了,以后再改,还要润色的。<BR ><BR><BR></P>
4 x- ?. G- J; T9 s6 F7 t& A4 f<P >古人的词也不是没有毛病,历来就有争论,何况古今变迁……</P>
8 n3 G5 v! L) ^! j6 l) B" F<P >格律不好,可以调整,是小手术;内容欠缺,就不好办了,是大手术。</P>
7 D+ O3 s+ V( A: ^( A! Y<P >有个例子,张炎在《词源》述其父张枢填词:“必以歌者试唱,以验是否合律。于《惜花春起早》中,闻歌者之不合律,竟以“明”易“深”,不顾字义相悖,贻为笑谈。”</P>7 A9 D+ O3 C) @5 M# X( w
<P >我等自应为警。</P>
& P7 g% {- O# E$ A' [3 u<P >所以无论诗词,皆应有感而发,绝不可因词害意,为表现而表现,并以人可读懂为第一要义。</P>
6 K& ]4 d9 X- j" F0 h/ [
4 ^* q- k W6 R' `8 T8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