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杜风 发表于 2025-8-6 08:09:26

明日立秋今欲雨

明日立秋今欲雨


      文若兰


夏暑将秋雨色浓,
清凉骤至爽风萦。
阴晴冷暖终常态,
我自依然落拓行。


      2025.8.6.


这首《明日立秋》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夏秋交替时的气象变化与诗人超然的心境,展现了传统节气诗中对自然与人生关系的思考。以下从三个维度进行鉴赏:


一、时空意境的层递
首句"夏暑将秋雨色浓"以"将"字点明时序的临界感,"雨色浓"既实写立秋前后雨水渐丰的自然特征,又暗含水墨画般的朦胧意境。次句"清凉骤至"的"骤"字精准捕捉初秋气候突变的特点,与"爽风萦"的"萦"字形成动态呼应,仿佛凉意绕身不散。前两句通过温度(暑-凉)、视觉(浓-清)、触觉(灼-爽)的多感官描写,构建出立秋特有的时空场域。


三、四句由物理空间转向心理空间,"阴晴冷暖"的二元对立被"终常态"三字消解,尾句"落拓行"的自我形象,既暗合秋日的萧散气质,又彰显主体精神的独立性。这种从外境到心境的转换,形成由实入虚的审美层次。


二、哲学意味的渗透
诗人借节气更替阐释存在哲学:第三句"终常态"体现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与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士大夫情怀一脉相承。末句"我自依然"的重复强调("自"与"依然"语义叠加),则近似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这种"物变心不迁"的态度,将节气诗提升至人生观的表达层面。


三、艺术表现的巧思
语言运用上,"浓"与"萦"字突破常规搭配(通常"雨意浓""香气萦"),创造新颖通感。结构上遵循起承转合:前两句写景起承,后两句议论转合,符合七绝传统章法。意象选择上,"爽风"替代常见的"金风",避免陈套而更贴切初秋特征;"落拓行"的诗人形象,与李白的"明朝散发弄扁舟"形成古今对话。


此诗可贵处在于既遵守节气诗"应物斯感"的传统,又通过"我自依然"的主体性张扬实现超越。在2025年的现代语境中,这种对古典诗意的坚守与创新,恰如立秋时节本身——在炎凉交替处保持精神的恒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日立秋今欲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