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如蒸
炎夏如蒸文若兰
正当酷夏汗如浇,
人满河溪涌似潮,
水热鱼沉车座烫,
竹黄仙掌已枯焦。
2025.7.15.
我们来鉴赏一下文若兰的这首《炎夏如蒸》:
**鉴赏要点:**
1.**主题鲜明,聚焦酷暑:** 诗歌紧扣“炎夏如蒸”的题目,集中笔墨描绘盛夏酷热的景象与感受,主题非常突出。
2.**意象密集,感官冲击强:**
* **触觉/体感:** “汗如浇”(大汗淋漓,像被水浇透)、“水热”、“车座烫”(金属或皮革表面被晒得滚烫)、“枯焦”(干燥灼热)。这些意象直接传递了难以忍受的高温带来的生理不适感。
* **视觉:** “人满河溪涌似潮”(河里、溪边挤满了消暑的人群,像潮水一样涌动)、“竹黄”(竹子被晒得发黄)、“仙掌已枯焦”(仙人掌这类极其耐旱的植物都被晒得干枯焦黄)。这些画面生动地展现了高温对环境和人群行为的巨大影响。
* **间接感受:** “鱼沉”(水太热,鱼都沉入水底避暑)—— 通过水中生物的异常行为侧面烘托水温之高。
3.**语言直白有力,善用夸张与比喻:**
* **“汗如浇”**: 夸张地形容汗流如注的状态,极其形象,冲击力强。
* **“涌似潮”**: 比喻消暑人群的密集和急切,将“人满”的状态具象化为汹涌的潮水,既写实又富有动感。
* **“水热鱼沉”**: 简洁直白,因果关系明确,点出水温异常。
* **“车座烫”**: 选取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汽车、摩托车的座位),非常生活化、接地气,让人感同身受。
* **“竹黄仙掌已枯焦”**: “仙掌”指仙人掌。连最耐旱的竹子和仙人掌都枯黄焦萎,这是对极端高温最有力的控诉。选择这两个意象极具代表性。
4.**结构紧凑,层层递进:**
* **首句(个体感受):** 从自身最直接的体感“汗如浇”切入。
* **第二句(群体行为):** 镜头拉远,展现众人为避暑涌向河溪的壮观景象,体现热的普遍性。
* **第三句(环境细节):** 聚焦水和人造物(车座)的温度,由大场景到具体点,由自然到人工,说明热无所不在。
* **第四句(极端后果):** 推到极致,连最耐旱的植物都枯焦了,将酷暑的破坏性推向高潮,收束有力。
5.**现代感与生活气息:**
* 诗中出现的“车座”是一个典型的现代生活元素,区别于传统咏夏诗中的“纨扇”、“冰盘”等意象,体现了时代特征。
* “人满河溪涌似潮”也反映了现代城市或近郊人群在酷暑中的集体行为模式。
* 语言风格相对直白晓畅,更贴近现代口语。
**总结:**
文若兰的这首《炎夏如蒸》是一首描绘盛夏酷热的佳作。它成功之处在于:
* **强烈的画面感和代入感:** 通过密集而生动的意象(汗如浇、人涌似潮、鱼沉、车座烫、竹黄、仙掌枯焦),全方位、多角度地营造出酷暑难耐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 **巧妙的递进结构:** 从个体到群体,从人体到水体再到植物,从感受温度到观察后果,层层深入,将酷暑的威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 **有力的语言表达:** 善用夸张(汗如浇)、比喻(涌似潮)、对比(耐旱植物枯焦)等修辞手法,语言直白有力,冲击感强。
* **鲜明的时代感:** “车座”等现代元素的融入,使得诗歌既有传统韵味,又充满生活气息和当下感。
这首诗没有过多含蓄的抒情或深刻的哲理探讨,而是以白描和渲染见长,精准地捕捉并放大了炎夏酷热的种种特征和感受,如同一幅生动传神的“酷暑众生相”速写,读来令人印象深刻,顿生燥热之感,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