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从何来
荷从何来文若来
翠盖朱华碧玉荷,
阴晴舞伞自婀娜。
高标雅致清香远,
泥水无言功不磨。
2025.7.13.
这首《荷从何来》是一首咏物抒怀的七言绝句,作者文若来。以下是对其的鉴赏:
**鉴赏:**
1.**立意新颖,问中求答:**
* 题目“荷从何来”并非单纯询问荷花的生长地点,而是以一个哲学式的追问开篇,引导读者思考荷花高洁品质的根源。这打破了单纯描绘荷花外貌的常规咏物思路。
* 全诗围绕这个“问”,层层推进,最终在末句点出答案,结构精巧。
2.**意象鲜明,色彩清丽:**
* **首句“翠盖朱华碧玉荷”**:集中描绘荷花的外观之美。
* “翠盖”:比喻荷叶如翠绿的华盖,突出其圆润、舒展和生机。
* “朱华”:指鲜红的荷花(华,同“花”),色彩艳丽夺目。
* “碧玉荷”:形容荷花的整体或茎干如碧玉般青翠温润,质感非凡。
* 此句仅用七个字,就通过“翠”、“朱”、“碧”三种明丽的色彩,勾勒出荷花亭亭玉立、光彩照人的形象,画面感极强。
3.**拟人生动,姿态优雅:**
* **次句“阴晴舞伞自婀娜”**:赋予荷花以人的姿态和生命力。
* “舞伞”:将荷叶在风中摇曳的姿态比作舞动的伞,既形象又充满动态美。
* “自婀娜”:强调荷花无论阴晴,都自然、从容地展现其柔美曼妙的风姿。“自”字点出其不假外求、自在自得的气质。
* 此句描绘了荷花在自然环境中的动态美和内在的优雅从容。
4.**品格升华,境界高远:**
* **第三句“高标雅致清香远”**:由外及内,升华到对荷花内在品格的赞美。
* “高标”:指崇高的品格、标准。
* “雅致”:形容其格调高雅脱俗。
* “清香远”:写其芬芳不仅存在,更能远播。这既是嗅觉描写,更是对其精神影响力(君子之德)的象征。
* 此句点明了荷花作为“花中君子”的核心特质——清雅高洁,馨香远播,影响深远。
5.**点睛之笔,揭示根源:**
* **末句“泥水无言功不磨”**: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直接回答了题目“荷从何来”的深层追问。
* “泥水”:指孕育荷花生长的淤泥和池水,是荷花存在的物质基础。
* “无言”:强调泥水默默无闻、从不宣扬的状态。
* “功不磨”:指泥水的功劳巨大、不可磨灭。正是这看似平凡甚至污浊的泥水,默默滋养了荷花,成就了其“翠盖朱华”、“高标雅致”与“清香远”。
* 此句深刻揭示了**高洁源于平凡,伟大出自默默奉献**的哲理。荷花之美、之德,其根源在于脚下不言不语、甘于奉献的“泥水”。这既是对自然规律的揭示,也是对一切美好事物背后支撑力量的礼赞(如父母、师长、默默奉献者等)。
6.**语言精炼,含蓄隽永:**
* 全诗语言简洁凝练,四句二十八字,却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形、色、态、香、德、源)。
* 善用比喻(翠盖、舞伞、碧玉)、拟人(舞、自婀娜、无言)等修辞,生动形象。
* 意境由表及里,由物及理,层层递进,含蓄深沉。尤其是末句的哲理升华,使得小诗具有了深远的意蕴。
**总结:**
文若来的这首《荷从何来》是一首咏荷佳作。它不仅仅停留在对荷花外在美的描绘,更通过巧妙的设问(题目)和精妙的构思(末句作答),深入挖掘了荷花高洁品质的根源——默默奉献的“泥水”。全诗意象鲜明生动,语言凝练优美,由形入神,由物及理,在赞美荷花“高标雅致”的同时,更深刻地歌颂了平凡中的伟大和奉献精神的可贵,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页:
[1]